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過后的首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五”,這一天通常標志著美國一年一度的節日購物季正式到來,之后一直持續到圣誕和新年。
為招攬生意、爭搶顧客,商家通常會在“黑色星期五”當天凌晨開門營業,使出各種手段提高節日銷售額,而不少消費者會通宵達旦地排隊搶購數量有限的特價商品。每年的這一天,對消費者來說是最省錢的時刻。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不再熱衷感恩節后徹夜排隊、在店鋪門口跺著腳哈著熱氣等候“黑色星期五”大減價,更傾向于在“網絡星期一”輕松自在地用鼠標完成瘋狂購物。
今年感恩節的當天晚上,紐約梅西百貨公司的門口早已排成了人龍,不少拿著現金和信用卡的顧客都在焦急等待著12點的到來。
這樣的場景在美國各大型商場門口比比皆是。今年的感恩節是11月24日,這意味著美國節日購物季從25日——“黑色星期五”拉開帷幕。
商家提前開張
由于商家記賬時通常用紅色表示虧損、黑色代表盈利,因此“黑色星期五”寓意財源廣進。而近幾年,由于美國經濟不景氣,對零售業者來說,“黑色星期五”是最旺消費季的起跑點,也是商家有望在一年當中營收脫離赤字、“由紅轉黑”的關鍵日子,因此,格外受到商家重視,許多商家從這天起連續推出打折促銷等優惠活動,希望提升人氣。
歷年來,美國商家的“黑色星期五”搶購時間多半在凌晨4時或5時開始。而今年為了吸引消費者上門,不少零售業者紛紛把開賣時間提前到當天的零時。沃爾瑪、塔吉特等大型零售商甚至把開賣時間提前到“黑色星期五”的前一天,即感恩節當天晚上的10時。而為了能在大減價中買到限量超低價商品,部分美國民眾甚至提前好幾天就到商家門口開始排隊。
搶購引發爭議
雖然在搶購中屢屢出現一些不和諧的事件,比如在美國洛杉磯一家沃爾瑪商場搶購的人群中,一名女子為了搶先買到限量低價的游戲機,在商場店員打開裝貨箱時,就開始向周邊等待的顧客噴灑辣椒水,致近20余人受傷,目前,她已經遭到警方的通緝。
在節日購物季期間使用辣椒水的不止消費者。在北卡羅來納州金斯頓一家沃爾瑪商場前,執勤的保安在24日午夜為了讓消費者有秩序地購買電子產品,也向“不聽話的”消費者噴辣椒水。
為購物動用辣椒水還算不上瘋狂。11月25日凌晨,加利福尼亞州圣萊安德羅的一家商場停車場還發生一起針對打折季消費者的持槍搶劫案件。
銷售數據喜人
但是這些惡性事件并沒有阻止“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熱潮。
來自美國圣何塞市、45歲的科耶·波特說,他在“黑色星期五”一共花了2700美元。那天他和家人吃完感恩節大餐后,就匆匆忙忙趕在晚上10點半前到達商場目的地,“前幾年,我們家庭在出發之前通常有不少爭執:首先應該去哪家商場?但是今年,我們很快就做出了決定:早出發,多逛幾家。”
根據全美零售業聯合會11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黑色星期五”零售業銷售成績驕人,524億美元的銷售額足足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4億美元,創下歷史最好記錄。平均每人消費約398.62美元,人均消費增長9.1%,而花費最多的項目分別是服裝、電子產品和家庭用品。
數據
2011年“黑色星期五”
進店顧客:2.26億人
凌晨入店顧客占比:24%
折扣店顧客:4900萬
倉儲店顧客:6400萬
消費總額:524億美元
人均消費:398美元,網上消費150美元
案例
聰明師奶 用手機詢價 買前想一想
在節日購物季中的茫茫人潮中,來自明尼阿波利斯的安吉拉·馬阿思科是一名助理,然而頭腦靈活的她是精明消費的絕佳案例。
在“黑色星期五”的凌晨時刻,在布盧明頓的Target商店門口排隊等候入場時,安吉拉心里一直想著要沖進去買下之前在單上看中的降價250美元、現價為298美元的高清液晶電視。然而商店的工作人員告訴等待的人群,有一款40英寸的三星()液晶電視參加“開門有禮”活動,折扣也相當的大。
聽到這個消息后,馬阿思科有些心動,然后她馬上用手機上最大的購物網站“亞馬遜(微博)”上查詢了一下兩款液晶電視的價格,發現店員推薦的三星牌液晶電視雖然折扣很大,但是價格也更高,最后,安吉拉還是堅定地買下了之前就看中的那款。
“對于零售商來說,他們一如既往地提供極大折扣吸引顧客,”瑞秋·馬瑞特是明尼阿波利斯當地一家廣告和市場調查公司的總裁兼任綜合客戶服務部主管,“但是他們必須把重點放在創造更多的購物氣氛以及購物體驗上,否則,將很難擊敗網上定價。”
“網絡星期一”續掀購物熱潮
“黑色星期五”的人氣數據還不足以讓商家們笑得合不攏嘴,因為越來越火爆的“網絡星期一”(指的是“黑色星期五”之后的第一個星期一,是美國一年當中最火爆的購物日之一)還會給他們帶來刷新紀錄的好消息。
那一天,估計大約有占美國人口一半以上的網民在感恩節長假結束后,輕松自在地在辦公室、家里或者任何可以上網的地方,輕滑鼠標,甚至用他們的智能手機完成一宗宗交易。
額增長迅速
和在各大商場輪番趕場的顧客截然不同的是,參與網上交易的顧客數目同樣驚人。
全美零售業聯合會的統計顯示,在“黑色星期五”期間,到商店或者商家網站購物的人數總共高達2.26億,比去年增加1400萬人,創下歷史新記錄,而當天有5000萬美國人瀏覽在線零售網站,較去年同期增長35%。
而根據美國網絡趨勢調查公司comScore則發布報告稱,在“黑色星期五”那天,全美網上銷售額達到8.16億美元,比去年大增26%。而11月28日“網絡星期一”更是驚人,當天銷售額沖上12.5億美元,不僅比去年大增22%,更創下歷史新高,是2011年至今為止購物最瘋狂的一天。
據悉,“網絡星期一”一詞起源于2005年,由全美零售業聯合會下屬的網站首創——美國商家發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度過了感恩節假期回到工作崗位之后,會通過互聯網購買禮物來回饋節日期間的家人和朋友。
免費送貨受青睞
因此,“網絡星期一”這天是各大在線零售商競相爭奪客戶的最瘋狂時期,商家甚至以提供免費送貨服務為代價。
在美國居住11年的加州政府雇員陳小姐接受采訪時就說,和許多消費者一樣,她也曾是“黑色星期五”的忠實顧客,曾經和同學朋友在購物中心門口搭起帳篷,冒著嚴寒在睡袋里等候感恩節第二天一早搶購,雖苦不堪言卻樂在其中。但是現在已逐漸失去在擁擠不堪的商店里拼搶的勁頭,因為更喜歡在安靜舒適的辦公室里暢游“網絡星期一”,不僅消費安全方便,價格也更誘人。更吸引的是,“有些產品不需要付近10%的銷售稅,更不需要考慮支付郵費,僅是這兩項,就為我省去不少錢。”
自從“網絡星期一”在2005年興起之后,銷售額每年迅速增加。2006年,它的單日銷售額還只能排在銷售額第12位,而去年,已經以10億美元傲然位居第一,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傳統零售商求變
對網絡零售業者而言,除了“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的瘋狂,還有12月12日忙碌的“綠色星期一”,據悉,eBay(微博)公司曾在2007年認定12月第二個星期一為“綠色星期一”,這一天也經常締造一年之中數一數二的網購業績。
網購已經成為美國零售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傳統零售商正在大力推進在線銷售,包括梅西百貨和沃爾瑪在內的連鎖銷售均已經開始大力改善其在線銷售。
根據ComScore公司發布的報告,今年1至10月,美國消費者的網購支出已經達到1243億美元。僅在11月1日至20日期間,網購支出就已達到9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4.7億美元增長14%。
而真正的購物旺季是圣誕節前最后一周,該機構預測,今年最后兩個月,美國網購可能突破37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26億美元增長15%。
據PayPal移動支付部門最新報告,與2010年感恩節相比,今年同期通過移動支付網上購物的費用總量上升了511%。據介紹,在線購物銷量好于預期部分受到了移動通信設備在線購買量上升的驅動。
案例
海淘一族 免費送貨 網購省錢
現在是半夜時分,但是這并不妨礙巴爾博·托特穿著睡衣開始她的購物之旅。這個時候,不少購物網站都推出了“網絡星期一”的優惠活動,托特認為這是網購的最好的一天。
“我認為他們把最好的東西都留在了今天,”46歲的托特來自荷蘭。
點擊了幾下鼠標,托特給她的四個孩子和親戚都買好了禮物。托特說,她之所以喜歡網上購物,是因為她的骨關節炎,讓她難以長時間站立或者行走。“我的策略就是免費送貨, ”托特說,“如果我不能得到免費送貨的機會,我就用優惠券去抵消運輸成本。”
和托特有同樣需求的還有雷伊·麥克雷斯,“我現在基本上很少去商店了,”28歲的他說,“我不喜歡人們在商店里的嘈雜。”他喜歡“網絡星期一”的理由也是不少網絡商家全場免運費,他甚至還通過手機下載了幾個小插件,來看那些打折產品最為暢銷。由于智能手機實現的功能越來越多,麥克雷斯說,他希望今年用手機下訂單,完全不用電腦。
無獨有偶
英國 網購瘋狂 郵政“爆倉”
不管是“黑色星期五”還是“網絡星期一”,抑或是“綠色星期一”,美國民眾瘋狂購物的確讓人影響深刻。然而對于同樣有著圣誕購物季的西方國家來說,瘋狂似乎是一種通病。最近一份報告指出,和其他國家相比,英國也是一個越來越習慣于網上購物的民族,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購買商品和服務。
根據Ofcom公司對國際通信市場進行第六次調查之后發現,盡管經濟不景氣,但是與去年相比,全球通信收入仍增長3.4%。而在英國,79%的英國人曾經通過互聯網訂購各種商品或者服務,這比例遠遠高于其他任何歐洲國家。此外,甚至還有九成的英國民眾直言他們經常訪問零售網站。
該報告還發現,更多的英國人喜歡用自己的手機上網沖浪,并在手機上玩更多的游戲,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智能手機的普及。調查顯示,從去年二月到今年八月之間,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從24%到46%,高于其他被調查的歐洲國家。
由于網購的瘋狂發展,在圣誕購物季來臨之際,英國皇家郵政正在面臨著史上最忙碌的時刻,甚至要遭遇“爆倉”的危險。有統計稱,他們現在手頭上即將要投遞的物品包括約一千萬封信件、賀卡以及包裹。而在整個購物季,預計將有1.8億份物品需要投遞,為此,英國皇家郵政特別雇傭了2000名臨時工,讓員工總人數為1.8萬人,以備購物季的來臨。
阿蘭·戈恩斯是英國皇家郵政收寄部蘇格蘭分部的主管,他直言,“圣誕季通常是我們最忙的時刻,星期一是我們最忙的時刻,我們在那天要處理大約1千萬份物品,這幾乎相當于平時的兩倍。”
瘋狂購物的背后
便宜就是一切
不管是“黑色星期五”,還是“網絡星期一”,美國人都似乎有著充足的理由去購物。然而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瘋狂購物實際上更是無奈。美國媒體在一次報道中直言:“別再跟顧客談什么款式、質量、售后服務了,今年購物季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價格。 ”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0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39.8,比上月大幅下降6.6,而失業率仍高達9%。在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美國人購物觀念更加理智,網上商品的低廉價格更吸引謹慎的消費者,在商家折扣最大的時候下手,無疑是一種省錢的方式,網上零售銷售的增長亦情理之中。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分析師蘇查里塔·穆爾普魯表示,雖然美國節日購物季的市場仍然令人鼓舞,但仍在以方便廉價的優勢吸引消費者。約有58%的美國成年網購用戶表示,他們比一年前更看重價格,59%增加了在免費送貨網站的購物量。
而美聯社援引一項投資分析調研的結果稱,在上千位受訪者中,有78%的人表示他們比一年前更關心甩賣信息,而在2008年經濟衰退前,這一數據只有68%。64%的受訪者表示,除非有5折到7折的促銷力度,否則將不愿意在這個購物季進行大采購,而去年這個數字只有54%。此外,希望獲得4折或更低折扣的消費者則從去年的8%上升到10%。
購物狂算不算精神病?
瘋狂購物的同時,讓很多人誤以為“購物狂”是近年來新生的概念,事實上,這個詞最早是用來描述那些購物上癮而不能自控的精神癥候的。早在1915年前后,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就在教科書上描述了這種病癥,并給它取名為 Onimomania(購物狂),這個詞自誕生之后很快傳播開來,如今越用越廣。
露西爾·申克大多數時候在深夜進行瘋狂大采購,但經常在收到商品后又退還給商家,因為她買不起那么多東西。但接著,她又會在電視上看同樣的商品,然后買下,然后再退貨。
露西爾·申克有一次買了2萬美元的珠寶,結果背負重債,陷入絕望,最后不得不求助醫生。紐約心理學家雷恩·本森給她的建議是,下次再購買珠寶之前,不妨和那些珠寶進行一次“對話”,以便對她的購物沖動形成某種克制。
“我會對珠寶說,‘你太漂亮了,沒有你我簡直活不下去,我太喜歡你閃爍的光芒了,’”62歲的申克在接受采訪時回憶這樣說,“珠寶對我說,‘你需要我,戴上我你會更漂亮,’我接著說,‘我確實需要你,我簡直無法想象沒有你會是什么樣子,但我必須改了,必須收手了,我一分錢都花不起了。’”
《美國精神病學期刊》曾發布一項研究報告稱,在美國,像申克這樣經常晝伏夜出瘋狂網購的購物狂可能多達1000多萬,他們經常“不由自主”地買一些自己不需要或者買不起的東西,使自己的工作、家庭以及心理健康遭遇重重危機,而這些人大部分是女性。不要認為購物狂只是女人的專利,男人成為購物狂的可能性幾乎和女人一樣高,雖然調查顯示美國大多購物狂的年薪通常都不到5萬美元。
她們購物上癮就像酗酒或賭博成癮一樣,經常無法控制地購買一些并不實用或價格不菲的物品,陷自己于困厄之境。這種境況十分普遍,有些人甚至需要以抗抑郁藥物來改善自己的行為,由此,專家們正在考慮是否將它列為一種精神疾病。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瘋狂購物背后:便宜就是一切
地址:http://www.brh9h.cn/a/shehui/20111221/2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