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打開視頻網站點擊一部電視劇在線觀看時,你可能不知道,不知不覺中就看完的一集電視劇,是網站花了五六十萬元的“天價”買回來的。在日前閉幕的上海電視節上,一部電視劇以兩三千萬元的價格賣給視頻網站并不算駭人聽聞,相反,不少視頻網站爭相購買,大有“集體不差錢”之勢。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中國網絡視頻行業收入規模達到6.61億元,比去年同期的3.14億元漲了一倍多。
視頻網站的錢哪來的?
據了解,多數視頻網站的盈利模式并非像傳統媒體那樣主要依靠廣告,而是靠別人投資,自己上市后再賣出股份,令投資者的資金迅速回籠并取得巨大利益。如此的盈利模式讓視頻網站迅速擴大,并形成“網絡電視劇”的繁榮。在這樣的利益誘惑下,越來越多“識時務”的俊杰,從傳統媒體及四面八方涌入視頻網站。
這其中就有前鳳凰衛視中文臺執行臺長劉春。數天前,劉春離開鳳凰來到搜狐視頻做首席運營官。在劉春的工作計劃中,沒有花大筆銀子買劇的想法,倒是有調整、改造頁面,增加自制內容的計劃。這與“天價”購劇的視頻網站做法大相徑庭。靠“買電視劇”和“賣自己”,視頻網站當然可以與日繁榮,但一旦“外力”撤火,投資資金出現問題,或購買成本大幅增加導致入不敷出,眼下所謂的發展是否能夠繼續?這就是這種繁榮背后最大的隱憂——視頻網站如何能夠內生性發展?
最近搜狐和中影合作,搞了一個“7電影”,選擇7位一線男演員作為導演,導7部電影,號稱“新媒體商業大片”。這讓人想起去年年底網上紅極一時的“11度青春系列”電影,那也是個通過網絡傳播的電影系列。如果說網絡給了那些電影迅速傳播的渠道,那么真正留住眼球、深入人心的,是因為這個系列中有一部叫《老男孩》的作品,以及它所表達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懷舊與奮進的真實感。相信今年的“7電影”如果能讓人們記住,新的傳播渠道固然功不可沒,但,至少得有一部打動心靈的作品為前提。
傳統電視節目在視頻網站上受到高度關注,說明一個問題——“內容為王”的時代還未結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把技術革命作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一道分水嶺,而傳統媒體也“順水推舟”地把日見沒落的責任全部推給新媒體,卻很少反思自己。在最新一期的“優酷指數報告”中,《中國達人秀》代替《非誠勿擾》成為收視冠軍,而一度穩坐頭牌的《非誠勿擾》則掉到第四,這是“內容為王”導致的結果,和技術革命無關;《新周刊》“2010中國電視榜”的揭曉結果,年度最佳時評節目和最佳時評節目主持人兩個獎項空缺,這還是“內容為王”導致的結果,依舊和技術無關。
新潮與傳統,并非技術說了算,那只是傳播方式的不同而已,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布渠道,精耕細作出與這種渠道相匹配的內容,才稱得上“新媒體”。燒錢很快,燒得對不對,好不好,則需要時間證明。
推薦閱讀
6月17日公司IPO過會,老記者王長田身價或達25億元 繼華誼兄弟(300027)和華策影視(300133)后,近日又一家影視傳媒公司將登陸創業板。 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線傳媒)6月17日順利過會。 光線傳媒成>>>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視頻網站燒錢買劇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10624/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