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陌生人間建立信任共同創業的試驗
很多人的咖啡店
[ “當初報名投資的人有超過100個人,光面試和候選人溝通我們就花了差不多兩周時間。”王小塞回憶當時對股東的篩選時,拿出了兩條標準,一是志趣相投價值觀相似,二是經濟能力許可,投資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
2011年1月,蚊二妞(網名)在自己的豆瓣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用2000塊錢來開間咖啡館吧》的文章,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周的時間里,蚊二妞陸續收到了超過140多封報名信。經過溝通篩選,最終,由78名股東共同成立的“很多人的咖啡館”在北京落戶成立。
緊接著,北京、上海、廣州、青島、武漢……一年多時間里,和“很多人的咖啡館”類似的各色團隊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聲稱自己的模式很難模仿,可有意思的是,這些咖啡店的共同點卻都指向了三個關鍵詞——“陌生人”、“很多人”、“創業開店”。
“很多人”和“信任”
“一個人投資夢想咖啡館太難,幸好有萬能的微博。”
這是微博博主王小塞在2011年4月發出第一條咖啡館招募帖時寫下的話,“萬能的微博”確實顯現了它神奇的力量。短短24小時,就有超過一百條轉發和回復,一群陌生人因為網絡聯系在了一起,他們要一起做生意。去年12月,WeeCoffee,這個擁有60名股東的咖啡店度過了它的一周年紀念。
這些“很多人的咖啡店”的故事通常擁有著差不多的開頭,一個或幾個年輕人在微博、豆瓣、人人上振臂一呼,隨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回應、溝通、了解、認同、互相達成默契,隨后選址、定調、著手經營開店。
問題是,為什么這些故事的主體都默契地選擇了咖啡店?
“或許是因為大家心里都有個咖啡店的夢吧。”王小塞的答案或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
WeeCoffee的中文名字叫“微咖”,在王小塞看來,這是一家真正在微博上誕生的咖啡館,“基于微博關系的烏托邦”。
如何能讓陌生人之間產生信任,合伙開店?王小塞坦言,網絡世界其實就是現實世界的映射,個人的信任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在招募咖啡店合伙人之前,王小塞曾在微博上發起過不少慈善和公益項目,這些“無心”的舉動王小塞卻很有心很透明地在操作。雖然當初并非為了開咖啡店刻意經營,但建立起來的朋友圈的信任度卻無疑為之后的項目助了力。如今WeeCoffee的股東遍布上海、北京、溫州、重慶等9個國內外城市,其中有些人甚至從來沒露過面,互相之間也并不認識。或許,正是基于咖啡店的“文藝”夢想和對彼此間的信任,激發了陌生人之間的心理共鳴。
“兩周籌集兩百萬,三個月做到收支平衡。”小魚是“粒子咖啡”的籌備人,這家咖啡店可以用兩組簡單的數字描述:擁有43名股東,所有股東平均年齡低于23歲。與WeeCoffee不同的是,這43名股東并非基于完全陌生的人際關系。
“我們一開始就是想由自己來經營這么一家‘有內容’的咖啡館,希望能夠聚集身邊有趣的人參與投錢,但并不希望完全陌生的人加入股東行列。”藏民是小魚的大學同學,決定著手開辦咖啡館之后,他便很快辭職全力經營咖啡店,“我們也有從來沒見過面的股東,這個股東今年16歲,提前考上了大學卻延期入學,在北京創業做自己的公司,從來沒見過也沒來過上海,但很久之前在網絡上有很多深入的交流和溝通,屬于那種‘不認識的朋友’。”
落實于現實世界的朋友圈讓粒子咖啡的籌款尤為順利,甚至有不少股東扔下錢不久就出國工作或讀書,對經營者抱有極大的信任。
“三個和尚沒水喝”?
很多人的夢并不一定好做,個別早期成立的“很多人的咖啡館”如今也正處于退股、分家的狀態。
去年4月,鐘潤杰在豆瓣網組建了一個“上海很多人咖啡館小組”,并于6月組建第一個QQ群。然而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事情已經變成了“一幕沒有劇本的戲”。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在“很多人”身上是否還會重演?
“當初報名投資的人有超過100個人,光面試和候選人溝通我們就花了差不多兩周時間。”王小塞回憶當時對股東的篩選時,拿出了兩條標準,一是志趣相投價值觀相似,二是經濟能力許可,投資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事實上,在王小塞早期的微博上,他詳細列出了想要聚合的人的標準:“我們原則是聚合6類人,懂咖啡經營的人、懂品牌策劃的人、懂市場營銷的人、懂網絡市場的人、整天玩微博的人和想開咖啡廳的人。”
如今,在WeeCoffee的股東團隊中,有媒體從業者、律師、心理學家、IT工程師等等,每個股東的籌資金額統一為2.5萬元。“這是為了保證每個股東的話語權平等,同時經營和股東團隊完全分離,股東的意見則是由核心團隊收集整理后傳達給經營人員。”WeeCoffee像一個班級似的形成了自己的“班委”和“班級紀律”。
和WeeCoffee類似的是,粒子咖啡館在早期選擇股東時也顯得頗為謹慎。“不愿投錢但愿意出力的”、“只愿意投錢、不想參與運作的”、“既愿意投錢又愿意出力的”,小魚和藏民把有意向參與投資的人分成了這么三類,對于他們來說,后兩種人是他們想要的。“一開始我們就想籌錢自己來干這件事,但干不干得成我們也不能打包票,所以對所有的股東我們都把‘丑話’說在了前面,這錢沒準打了水漂,決策在經營者這里,干還是不干。最終純粹奔著投資收益想賺錢的人,我們也拒絕了。”
在咖啡店經營窘困的市場環境下,開業剛過三個月的粒子咖啡目前已經初步做到收支平衡,雖然粒子咖啡的股東投資金額從2000到10萬不等,每個月小魚和藏民會制作相應的財務報告群發給每位股東,同時聽取大家的意見。問到是否會出現“不同意見”時,兩個85后男生靦腆地回答:“出錢比較少的股東不好意思多說,說話的股東也都是善意的,但畢竟做事的是核心股東,換作誰來做也未必能做得更好。”按照公司運作的基本原則,核心股東所擁有的股權依然占絕大多數,因此也合理地規避了誰來決策的問題。
“創業容易守業難”,當咖啡館賺了錢之后,是否還會有很多人作為股東,現在還不得而知。如今,這些“很多人的咖啡館”大多仍處于起步和投入階段,個別咖啡館做到收支平衡卻遠沒有達到盈利的狀態。拋開“很多人”的背景,如何成為一家“很好喝”、“很有趣”的咖啡館,將是“很多人”的下一個課題。
推薦閱讀
“我們經常自嘲,經過這次財務自查,就算以后不干審計了,改行去做私家偵探也綽綽有余。”楊林(化名)笑稱。 楊林是國內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一線會計師,當前正服務于某創業板企業的IPO項目。IPO核查的開始,已經極大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很多人的咖啡店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30201/25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