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宣布將辭任阿里CEO:5月10日公布新任CEO
我認為馬云辭去CEO職位與阿里的變革,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這兩件事,都有權力釋放的信號,既能為阿里10多年累積的影響力提供變現舞臺,也能實現資本、員工的意志。
過去10多年,借助B2B業務,阿里很快建構起起一個龐大平臺,從B2B、C2C、以及更多交融的模式,其中支付平臺工具與龐大的供應鏈融資能力,更是成了阿里成長的隱形驅動力。
阿里身上有一種乖離趨勢。作為一個龐大的交易平臺,阿里在行業里具有四兩撥千斤的能力,它的舉動、產業影響力帶有成千上萬倍的杠桿效應,巨大生意場已經足以影響一個區域的經濟結構、民生發展、商業文明;另一方面,作為運營主體的阿里B2B,自身盤子卻很小,財報并不比本土互聯網企業出色,退市前市值也遠不及騰訊、百度。
阿里身上同樣有著許多同行的困惑:一是高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尚無法有效變現,騰訊年營收近50億美元,百度超過20多億,而阿里集團才10幾億;二是快速多變的互聯網領域將人才加速“老齡化”,從而不斷創造著厚重的天花板,影響著管理與文化,以及微觀的個人價值提升。
拿馬云自己說。48歲的年齡,在傳統行業尤其制造業領域還算中堅。而在互聯網業,僅僅觸網15年多的他,已自稱“老人”,不再年輕。而無數青年甚至少年得志的人群則有著無窮的出頭期望,這也是管理的難題。
打破天花板成為必需。之前陳天橋的盛大曾為此設立18基金項目,并大舉落實并購,想通過資本手段實現外延增長,同時為內部人才創造成長平臺。但盛大缺少平臺化基礎,無法形成集約與共享,當外部環境變化后,策略成了明日黃花,許多業務最后分崩離析,人才大批流失。
馬云辭去CEO顯然想解除困惑。他說,14年來,阿里獨特的文化造就了大批獨特魅力的阿里人,48歲的他認為年輕人的夢想比他更美、更燦爛、更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明天,他已看清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和必須放下的。他說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
但是,相比盛大,阿里的變革顯得從容的多。因為,它的強項就是擁有一個龐大統一的平臺,無數的人們懸掛著夢想。阿里自身當然一直在變現。支付平臺的推出與成長,便是內在沉淀與實現的重要途徑,只是還遠遠不夠。在它的盛名與真正的財富之間,有巨大落差。
當這一切開始受制于資本意志以及員工個人價值、財富夢想時,阿里便到了一個急切的變現窗口。
首先,私有化之后,阿里仍有整體上市預期。馬云之前不止一次提過。這一次,可能將受到新的投資者、尤其主權財富基金的意志影響。阿里盤子弱小,恐怕無法獲得更高估值,它急需一波規模化。
其次,阿里將業務打碎為25個單元,交由9名高管統籌 (支付寶、阿里金融以及集團其他業務之后另調)。這一策略有望創造“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協同綜效,將平臺價值快速轉化為自身的規模。
它同樣也是一次基于統一平臺的權力民主化。9名高管統籌25項業務,結構遠比過去扁平化。用馬云的話說,拆成小公司,希望組織結構松而不散,匯報給誰以及權力有多大顯得很不重要,但人和事,熱愛和責任,信任和協同顯得越來越重要。權力分散,等于為大批員工打破了職業的天花板,可以讓更多人登臺唱戲,如此,他們在一邊聽馬云大講商業道德與文明的同時,也能實現人生夢想。
但筆者也有一絲擔心。那就是,創始人退隱后的阿里,在將商業影響力變現的途中,其統一平臺下的小而美策略,能否經受住獨立業務單元的利益誘惑,從而將阿里的發家信條“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改變成“天下沒有阿里人難做的生意”,成為一個追求私利的市場化企業?
推薦閱讀
【如何將5萬美元的投資變為2.5億美元的公司】 4年前,初創企業孵化器500 Startups合伙人Dave McClure以5萬美元的資金投資了新生公司Wildfire。該公司幫助其它企業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做市場營銷。去年夏天,Google>>>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阿里變革:影響力變現的窗口期來臨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30122/25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