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為了躲避獵人的追捕,往往想盡一切辦法,甚至挖個洞藏在下面,而獵人也會想方設法將狐貍從洞里趕出來。
有時投資機構與創業者周旋的過程就有點類似狐貍與獵人,在投資之前,創業者往往會有選擇地披露信息,回避甚至隱藏其他的一些內容。而投資人則希望能不惜一切手段把所有想知道的信息都挖掘出來。
這種角斗在盡職調查階段尤為明顯。原本投資機構寄希望于由律師、會計師、財務分析師等第三方機構組成盡職調查小組,通過對擬投企業的團隊、產品、市場需求、競爭優勢、財務狀況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的審核,以此來幫助他們判斷擬投企業的投資價值。而這也是盡職調查的最大意義所在,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他們所愿。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創業與金融系教授伯努瓦·雷勒直言不諱地指出,“投資機構總是覺得這種外部的盡職調查會給他們提供他們想要的所有答案,但實際上這個過程給大家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不管花了多少錢去做這個盡職調查,永遠不可能用這個盡職調查去擺脫對一些信息的不確定性。”
如何才能拿到企業最真實的信息、創業者最真實的想法這對投資機構而言已變得越來越難。
“像牙醫一樣”
據記者了解,雖然每個投資機構對擬投項目都會有一定的盡職調查周期,但聘請專業第三方機構來調查分析所有信息的做法在國內已越來越少。畢竟一個高質量的盡職調查,持續幾周到幾個月,涉及多方面專家,動輒上千萬元的花費,無論在人力成本還是時間成本上都是一種消耗。如果最后得出的結論仍然不是真實的,這對于投資機構而言,無疑是筆折本的買賣。
特別是對于一些早期企業而言,眼下的盡職調查已非常簡單。一位本土VC合伙人告訴記者,一些初創企業在發展階段會面臨沒有產品,沒有任何銷售業績、利潤和現金流,或是團隊還非常小,客戶還在發展階段,所以此時要分析和挖掘的信息就非常有限,很多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無法進行精確的評估,一般盡職調查的重點就是創業團隊的能力以及產品的行業發展前景,而這些工作大多會由投資機構內部的團隊完成,不會外聘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
即便是一些已步入成長期的企業,已有確鑿的財務數據及產品,要想借助外力獲取現成可靠的信息也并不容易。上述合伙人直言,“創業者往往會傳遞給投資人一些非常棒,看起來非常具有前景的商業發展提案,避重就輕地提供一些企業的信息,用一些華麗的詞藻說服投資機構注資。”上述合伙人說,“創業者講故事的能力越來越強,不少企業都會跟我講未來愿景是要成為中國的××企業,但顯然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言論。”
正是因為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也開始讓投資機構尋求用更好的方法從創業者的口中獲取一些對他們而言有用的信息,給自己的盡職調查把關。雷勒說,這就像是一位牙醫,一定要一直深入到口腔內部才能把蛀牙拔出來。
上述合伙人坦言,眼下對于企業的盡職調查更多的還是會把重點關注在企業外部的一些信息,比如產品、技術、市場、競爭對手等,弱化企業內部提供的信息,盡可能地確保獲取結論的客觀性。
聯合同行共同調查
盡職調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投資機構的風險控制,如何把風險控制到最低,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智慧。在這場狐貍與獵人的角斗中,國外同行的做法或許值得借鑒。
據雷勒介紹,在美國的不少投資機構往往會采取聯合的方式,讓更多的同行參與到投資交易中,聯合其他的同行進行盡職調查,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產生價值、增加價值的重要工具。
比如在想要投資一家互聯網企業時,他們會選擇對于互聯網技術非常了解的投資機構同行,或者是對于這家擬投企業的潛在客戶非常了解的同行加入到前期的盡職調查中。
他們的理由是,除了這些擁有不同背景的投資機構能夠給擬投企業帶來不同的資源外,不同投資機構在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從不同角度更好地了解被投企業,以此來提升投資成功的幾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聯合投資是在幫助投資機構降低風險,而非單純地分攤風險。”雷勒認為。
此外,國外也有不少同行投資機構在投資條款清單(term sheet)上玩起了花樣,在簽訂正式協議前再設置一道考驗。雷勒說,一些投資機構會故意設置一些條款,這些條款就好比是煙幕彈,扔出來的目的就是看看創業者會有什么反應。
比如對于創始人的考察,雷勒就舉了個例子,投資機構會故意在條款上提到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需要替換掉創始人現在擔任的CEO身份,找個更合適的人來管理企業。設置這個條款的目的是投資機構想知道這個創始人是不是覺得因為自己是創始人,就有天賦和權力一定要坐這個CEO的位子。
“一般情況下如果投資人直接詢問的話,創始人可能會給到一個投資人想要聽的標準答案,但如果要想獲得最真實的想法,美國很多投資機構都會采用這種方法來試探這個CEO的真實想法。”雷勒說。
此外,創業者在向投資機構陳述時往往會涉及一系列的事實,如何來確保這些事實的真實性,美國的一些投資機構會在條款清單后列個附件,并把這份附件作為一份擔保書,如果創始人說的事實在后面被證明是假的,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或者支付給投資機構一定的罰款,采用這種方式來加以限制創業者對企業實際情況的無限度夸大。
據雷勒提供的信息,美國的投資機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曾遭遇17%的風投資金都被打了水漂的情況,因為他們接受了創業者敘述的所有漫無邊際的內容。在他看來,作為投資人,必須要有一定的潛質開發出想要的信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因為投資人有不熟悉的領域,如果在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檢查和審核創業者說的事實是不是真實的情況下,就需要尋找更好的方法去代替。
“盡職調查需要有更多的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更多新的方法才能幫助這個投資取得更好的結果。”雷勒說。
推薦閱讀
風險投資家正在控制投資支出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最近幾年以來,與風險投資家相比,互聯網企業家已經占據了上風;但時至今日,勢力均衡正顯示出一些轉變的跡象,這種趨勢可能會在2013年加速發展。 促使這種轉變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投資盡職調查:一場狐貍與獵人的游戲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21228/9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