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上市公司與污水之間的戰爭成為一場非對稱戰爭: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一個被各種機構和制度嚴加管束,一個卻處在無人監管的狀態。
筆者認為,調查公司因為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必須秉持公正的第三方立場,有相應的倫理要求,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監管機構對其連鎖反應和系統性風險必須有所預見。有暴利而無監管,游擊作戰,所到之處,沒有制衡,這不是監管當局所愿看到的局面。
遏制做空潮要有整體性解決方案
中概股的表現嚴重脫離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這肯定不會長期持續下去。沒有對中國民營經濟的切身感受和較為長期的觀察,所謂的調查報告都只是隔靴搔癢。做空者如果繼續沿用老一套,虧損將是注定的。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曾批評六次炮轟他的Citron創始人安德魯·萊福特“根本不懂互聯網,更談不上中國的互聯網。”
中國民營企業到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上市,系統成本極高,然而這個過程并沒有創造價值。中國民營企業一般都是創業者的企業,他們必須與公司同存亡。而西方企業的上市公司老總大多是職業經理人,他們不必為公司拼命,也沒有長遠打算,裁掉一個CEO卻要付出一大筆錢,這是中外企業很大的不同之處。
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弗里德曼教授對中國經濟有著深刻觀察和了解,他在回憶錄中坦陳,許多問題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弗里德曼生前有一句名言“誰能解釋中國經濟,誰就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濟濟總量大,經濟形態復雜。那些學習西方財務邏輯出身的觀察者、調查者又有多少了解中國民營企業的商業模式。
當然,話說回來,對西方人而言,理解中國經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全球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做空中國概念股已成為國外機構的主要逐利手段之一。由于在美國監管體系下,做空機構有空子可鉆,而一般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起來非常耗費時間,做空機構通過市場的某一個時段制造恐慌就可以達到暴利的目的。因此,建議中國在美上市企業,要提前做好保護措施,在必要時聯合起來整體反擊做空機構。
筆者對中國概念股要破解做空機構的困局有四點建議:其一,中美應當在國家層面上加強對國際游資的金融監管和跨境監管合作,聯手遏制惡意做空者,保護投資人利益;其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以及金融開放進程的加快,國內監管部門應當加強預見性研究,完善制度,防備股災;其三,媒體應當增加污水公司的曝光度,向大眾和散戶揭示做空產業鏈背后的真相,提高免疫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跟風和恐慌效應;其四,打鐵還靠自身硬,反擊做空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恢復真相,以更大的透明度應對一切不實之詞。上市公司應當建立資本市場危機處理機制,尤其企業第一負責人要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面向公眾,直接溝通。
推薦閱讀
沒有盈利門檻、沒有實質性審批、快速融資豁免審批,這些業界曾經期望能在中小板、創業板實現的制度,如今都將在全國性的場外市場(“新三板”)實現。這也意味著,“新三板”將成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板”,為廣大>>>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20618/6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