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房價數據就是一個大迷魂陣,普通民眾會越看越迷惑,越看越覺得水很深。15日,媒體大標題打出“北京房價微跌至每平方米1.4萬元(人民幣,下同),前5月每平方米降720元”,17日,媒體卻又說“一線城市住宅成交均價繼續上漲”,其中北京5月的住宅成交均價比4月上漲了8.2%,上海則漲了3%。
一個說降了,一個說漲了,聽誰的?好消息剛過,壞消息就來,叫買房人情何以堪?
從常識的角度判斷,第一個消息很可能“有詐”。5月份,筆者一位在央企房地產公司當置業顧問的朋友曾透露,其公司在北京南五環地區的一個新樓盤開盤了,均價在2萬至3萬元之間,依然一搶而光。地段極不佳的郊區樓盤尚且這般高價,整體的均價怎么會跌至1.4萬元呢?
再細究一下,讀者就不會被第一條消息所誤導,因為所謂房價均價下降的主語是“新建普通住房”,經適房、保障房均包括在內,迥異于“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的概念。剔除了保障房之后,官方數據顯示,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5月成交均價為2.2萬元,環比上漲12.4%。
官方為了完成降房價的承諾,安撫躁動的人心,竟玩起了小小的統計把戲,牽了不明就里的媒體和民眾的鼻子。
如果說被拉到官方統計里的保障房,是眼下北京買房者均有權利選擇的,并且能否覆蓋絕大多數購房需求,那么,將其納入人們也沒有異議。問題在于,北京的保障房只能供應給少數本地戶口的居民,數量龐大的“夾心層”不是因沒有戶口而無法享有申請權利,就是因不上不下的收入而不夠申請資格,他們唯有到環比仍在上漲的商品房市場里去挨宰。
更糟的情況是,即使夠格申請保障房,“煮熟的鴨子也會飛走”,在浙江溫州,首個限價房項目就被當做地方官員的福利房給瓜分了;即使有幸分到了保障房,心情也依舊糾結,因為杭州的民眾發現其入住的保障房竟然“缺筋短梁”。
再來看看民眾的感受。16日,中國央行發布的《2011年第2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74.3%的居民認為當前房價“過高,難以接受”。對于下半年房價的走勢,34.2%的居民預測房價將“保持穩定”,25.9%預測“上升”,只有18.9%預測“下降”。
看來,不管統計數據如何迷人眼,民眾心中自有一桿秤,因此大部分人也就不做買房的白日夢了——報告顯示,未來一季有購房意愿的居民占14.6%,比上季下降0.8個百分點。眼下,這14.6%的民眾是最糾結的,因為他們不得不時時糾結于房地產市場那些虛虛實實的風吹草動。
推薦閱讀
據6月15日《新京報》報道:這幾年央企丑聞井噴一樣爆發,幾成公眾的眼中釘,對此,不僅國資委前任主任李榮融想不通,央企高管同樣也表示困惑:為什么國企搞好搞不好都要挨罵。看來,這中間一定存在某種誤會。為化解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房地產市場依然在等待好消息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10619/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