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風暴的指標國家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的失業率都超過2位數
四書大學章句揭示生財有大道的關鍵在于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而陷入債務窘境的歐洲聯盟國家,卻是反其道而行。
據臺灣媒體報道,攤開歐盟統計局(Eurostat)公布的數據,今年4月歐盟27個會員國及歐元區17個國家的平均失業率,分別為9.4%與9.9%,換算為失業人口數,分別為1552萬9000人,以及2254萬7000人。
一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經營超市的臺商說,以往網絡公告的人力中介數據,多為來自東歐地區國家的求職者,但近來南歐國家尤其是西班牙,上網登錄求職者的比例大幅攀升,“西班牙成了勞工輸出國”。
生之者寡,沒有就業率哪來生產力,何況勞動人力外流,也流失了經濟發展的潛力?何況又食之者眾,更壓垮歐洲國家向來足以自豪的社會福利體系。
習慣養尊處優過日子的歐洲人,早已安逸于從搖籃保到墳墓領退撫或失業救濟過活,加上生育率逐年下降,如法國更是負成長,高齡化社會使得各國政府編列養老金預算捉襟見肘,不斷舉債而寅吃卯糧。
即以西班牙為例,這個公共債務超過6000億歐元的國家,2/3的債務是來自于待支付的養老金,可是西班牙全境有固定工作的人口僅占35%,即因多數人選擇退休養老,享受人生。
像是經營之神王永慶操勞企業到在世的最后一刻,或是如股神巴菲特年逾八旬仍自己開車奔波生意投資,對于歐洲人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否則不會僅因法定退休年齡由62歲上調至65歲,法國勞工群起上街抗爭。
但把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沈痾歸咎于養尊處優也不盡公平,歐洲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太優渥,也是養出“自愿失業”,加重債務負擔的溫床。
像是德國,勞工失業后可先領長達15個月救濟金,額度大約為原先收入的6成或更多,之后若仍找不到工作,還可再領12個月,即使隨之遞減卻依然可自給自足。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比利時等歐洲其他國家。一位在布魯塞爾開餐館的華人說,不少比利時人失業后既領失業救濟,又一邊打“黑工”規避繳交所得稅,等于領兩份薪資卻虧空國家財政。
如此日積月累形成與其出賣勞力,還不如躺在家領救濟金的社會風氣,久而久之也就欠缺“為之者疾”的拼勁。調查顯示,歐洲各國勞工每周平均工時英國42小時,居各國之冠,最低是丹麥約37小時。
而臺灣勞基法的法定工時每兩周不得超過84小時,形同法定值與歐洲最高值相同,更不用提周邊的日本、香港、中國大陸的勞工,也為了工作而拼搏的努力。
此外,普遍歐洲國家的法令都明文規定,雇主必須提撥休假津貼,更不得剝奪員工休假權,即便如此,還是有歐洲國家如法國等的勞工反應工作壓力太大,要求重視勞工待遇,否則動輒以罷工癱瘓交通系統抗爭。
需要生產力提振之處,歐洲國家卻是生之者寡,必須開源節流,卻是食之者眾,加上為之者“舒”,于是歐洲各國財政收支,又那能不超支舉債而用之者“疾”呢?
歐盟統計局在今年4月公布歐盟與歐元區國家的政府債務統計報告,歐元區與歐盟國家的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分別是85%與80%。
推薦閱讀
2011年春季的南方旱情曾經牽動了整個國民神經,一場暴雨旱澇急轉,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南方旱情。然而從6月9日夜間開始,湖北、湖南等地區遭遇入汛以來最強降雨,局部地區暴雨成災,民政部統計數字顯示,兩省已有數十人因災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歐債風暴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10614/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