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季的南方旱情曾經牽動了整個國民神經,一場暴雨“旱澇急轉”,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南方旱情。然而從6月9日夜間開始,湖北、湖南等地區遭遇入汛以來最強降雨,局部地區暴雨成災,民政部統計數字顯示,兩省已有數十人因災死亡。此外,福建、廣西、云南、江西等地也不同程度遭受洪澇災害。(6月10,國際在線)旱災要防,洪災要救,其中暴露出來的災害預警與防治機制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災害預警,不能只是著眼于當下,應該是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如果說防旱的舉措是事發后的“積極有為”,那么面對洪澇災害的預警與防范應當算作“積極無為”。今天還在驕陽中打井取水,明天卻要面臨洪水的掃蕩,面臨房屋被沖毀,泥石流掃蕩村莊的危險。如果沒有足夠的預防措施,我們完全可以將任何一種自然災害的到來看作是自然的責難。有人說,屋漏偏逢連夜雨,不或許是夜雨偏愛漏屋,更多的是天晴時主任沒有檢查房屋并修葺屋子的意識吧。
這個啟示,或許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旱澇急轉”的當下。許多災害都會伴隨衍生災害、次生災害到來,顧此失彼,可能會讓我們面臨災害時手足無措。雖然那時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感人的方式來被動應對災害造成的直接后果,但是,提前的預警應當更為經濟實惠。正如地震后我們會考慮伴隨著的急雨,急雨過后我們會擔心山洪泥石流的侵襲,或者霜凍之后電力供應如何保障的問題。也或許,我們還應該再往前一步,將房子建設的更牢固一些,將植被保持的更好一些,在寒潮來臨之前將供電設施再檢修一遍。
任何預警機制必然需要伴隨著完備的防御機制,缺乏防御措施的災害預警是無力的。“旱澇急轉”或許只是摧毀了幾棟民房,然而,災害的急轉所帶給我們啟發遠不止這些,落實災害預警機制并保持長遠眼光,今天可能保住的只是多了幾間木屋,明天可能保住一個更大的城市。
推薦閱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因涉嫌性侵案在美國紐約被捕并于5月18日宣布辭職后,關于他的繼任者就一直是國際社會非常關注的話題。6月10日,新總裁提名結束。據了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定于本周>>>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10613/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