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購物節層出不窮,無論電商或品牌商,為了營銷博取銷量和眼球大搞促銷,讓消費者剁手不停。商家讓利,消費者享受實惠原本是個刺激消費的良性商業行為。在保證降價的產品質量、運送服務、售后維修同時,商家讓利越多,消費者越能得利,是個造福消費的行為。但商品大力度的折扣,“買買買”的瘋狂確實容易沖昏消費大軍的理智頭腦。具體到電視行業而言,今年全球液晶面板遭遇寒冬,液晶電視價格普遍上漲,這讓企業一方面消耗大量成本投入采購,另一方面銷量收益并不見好。
據中怡康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的第一季度,中國彩電市場出貨量為1138萬臺,同比降幅達13.5%;零售額為366億元,同比降幅達7.3%。這給主要依賴國內市場的中國大陸電視品牌帶來巨大的壓力。
在2017年上半年整個行業遇冷的形勢下,受沖擊最嚴重的莫過于各個互聯網電視品牌。高漲的成本壓力下,低價、甚至硬件免費的策略逐步失靈。以成長非常迅速,也是眾多互聯網品牌中最有代表性的樂視為例,中怡康數據顯示,樂視電視1-7月銷量占比同比下降超過50%。
為了扳回前幾個月的銷售落差,電視品牌也紛紛打出價格戰,降價幅度甚至高至幾千元。但低價背后帶來的消費者投訴也不少,據2016年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公布的投訴數據分析顯示,11月11日至20日期間,上海市各級消保委受理網購投訴有1734件。其中,涉及“雙十一”的投訴有221件,占網購投訴量的12.7%。這些投訴大量集中在“尾貨產品,質量不保;虛假宣傳,并非低價”等幾大問題。
面對紛繁復雜的廠商電視節,勸解消費者要小心以下幾點端倪,切勿貪圖一時的實惠,避免長期的麻煩,上當受騙。
第一,品牌的穩定性。
電視說到底是家庭客廳的核心,一臺電視,貴則幾萬,便宜也是幾千元不等。安裝,送貨,質量保修,這些售后的配套服務和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息息相關,大家在選擇時候,一定注意問詢清楚這些保障,注意選擇品牌穩定的商家,避免選擇那些存在資金鏈困難和運轉管理混亂的企業。
第二,理性的價格優勢。
這點本是刺激消費者購物的理由,但是一定要注意是否廠商價格優勢的合理性。只有擁有完整產業鏈條的廠商才有可能在給消費者大幅讓利的同時提供優質的產品。其核心邏輯很容易理解,全球液晶屏供應短缺,對于電視而言,液晶屏的成本價格占據一臺電視價格的50%-70%(根據尺寸大小有區別),產業鏈條完整的企業,意味著擁有液晶屏供應的主導性,不受制于供應鏈伙伴限制,對整機價格的定位更有話語權,讓你優惠價格購買產品后,可以享受有質量的產品體驗。
第三,持續不斷的研發創新能力。
一些廠商用庫存的、過季的產品作為特價商品,有的甚至為了做特價而專門有針對性地生產產品,這些產品往往質量不過關,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問題。因此,消費者一定要睜大眼睛,選購電視時要注意該品牌是否具備持續不斷的研發創新能力,產品是否還在不斷推陳出新,而不是理所當然的把清理庫存包裝成花哨的超級電視日。
第四,開放內容源。
互聯網電視進入更多家庭,很多消費者在互聯網意識的影響下,愿意沖著“內容”付費,但開放平臺的今天,“單一內容”制度本身以逐漸喪失它的優越性,開放兼容的“內容”資源更受青睞。互聯網電視應該秉持互聯網基因,互聯網基因是什么?共享,開放。在這種氣質影響下,排斥性內容片源喪失優勢,內容的聚合兼容性才是真正基于用戶體驗出發的。更核心的問,如果貪圖一個低價買到了產品,希望后續依靠內容來補貼,那低價的無利益,何以滋養好內容的持續性供應?
隨著消費升級的變化,相信消費者也會越來越理性,不再輕易的盲目進入“價格大降”的騙局。
推薦閱讀
近幾年,彩電市場平均尺寸穩步增長,在彩電大尺寸的趨勢下,行業對尺寸的關注點逐漸向著更大尺寸轉移。8月31日,2017年夏普8K跨界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業內翹楚齊聚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這些電視商家的消費陷阱,你中招了嗎?
地址:http://www.brh9h.cn/n/dianshi/2288.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