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劉步塵)2013年2月6日,上海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了在上海生產和銷售的家用洗衣機質量抽查結果,17批次抽查5批次不合格,松下、LG、海爾、康佳、小鴨、威力等品牌黑榜有名。
另據新京報報道,此前上海市還對在當地生產或銷售的彩電進行了抽查,其中四川長虹生產的一款型號為3D32A4000IV的電視機因能效等級不合格,被判定“質量問題嚴重”。
統計顯示,本次洗衣機抽檢涉及到的問題主要是“洗凈性能”、“耗電量”、“能效等級”三項指標不合格,問題電視機的不合格指標全部為“能效等級”。
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若不知名企業抽檢不合格尚可理解,此次諸多著名品牌出現在不合格名單上的確令人震驚。
綜觀這次洗衣機、彩電抽檢出現的問題,有三大特點:
首先是范圍大,名牌多。與歷次抽檢不同,本次抽檢的問題企業不是一、兩家而是七、八家,甚至更多,有“集體作案”的特點;再就是諸多知名企業出現在這張不光彩的名單上,這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是不合格指標多為關鍵指標,與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以洗衣機為例,不合格指標集中在“洗凈性能”、“耗電量”、“能效等級”,而這些指標恰恰是衡量一臺洗衣機好壞的關鍵指標,也是消費者在購買洗衣機時最在乎的指標,在關鍵指標上出問題,只能說別有用心。
再次是不合格指標多為消費者無法自行檢測、判斷的指標。無論“洗凈度”還是“能效等級”,均需專業檢測機構利用專業設備進行檢測、計算,消費者根本無從判斷標注之真偽。無良企業正是看準并利用了廠家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這一點。
洗衣機發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什么高科技產品,出現問題的指標更不是什么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點,問題的出現,折射出中國家電企業普遍誠信度低下?尚Φ氖,一些企業嘴上鼓吹“消費者就是上帝”,心里想的卻是變著法兒地掏空消費者的口袋,口號與行為形成巨大落差。
不從內心敬畏消費者的企業,最終會被消費者拋棄。稍一留意我們就能發現,出現在這個黑名單上的企業,不少是走在下坡路上的企業,比如松下、LG、小鴨、威力等,由此可見,一個企業的沒落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看似不經意的行為中注定的。
企業如此樂于造假與利益有關,雖然一些涉事企業極力否認造假是為了騙取國家節能補貼,但是,仍然無法為其造假正名。我們知道,產品能效能力越高售價越貴,利潤空間就越大,一旦進入國家節能補貼名錄,還能取得國家對產品銷售的財政補助,可謂一箭雙雕。另外,隨著消費者環保、節能意識越來越強,他們更傾向選擇高能效比產品,把三、四級能效篡改為一、二級能效,對銷售有較為明顯的帶動作用。上述因素共同促成了企業能效造假。
這一違法行為,對國家及消費者利益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國家為不符合補貼標準的產品進行補貼,國家利益受到傷害;消費者購買不符合標準的產品,買的時候貴,用的時候更貴(耗電量大)。
我傾向認為,本次抽檢出的問題產品,正是2012年5月份中國家電行業大面積爆發能效造假丑聞的延續。國家宣布于2012年6月1日實施新版“節能補貼”政策,5月下旬即爆發家電產品大面積能效造假丑聞,原本三、四級能效產品被人為地篡改為一、二級能效,其中不乏著名品牌,當時媒體曾有廣泛報道。時至今日再次爆出能效等級虛標丑聞,從一個側面證明2012年5月爆發的能效造假并未得到解決,而是被擱置下來,從而導致這次抽檢二度曝光。
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產品檢測及市場監管部門應該承擔什么責任?
健康良性的市場秩序,需要職能部門當好市場的“看門狗”,幫消費者把好關,發現問題及時曝光、處罰,不能把問題暴露出來了之,更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消費者為問題產品買單。須知,消費者是被動無助的,他們是市場秩序的接受者,是問題產品的受害者,面對出現的問題,他們基本上束手無策。因此,那種“讓消費者監督市場”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在我看來,板子只打在問題企業的屁股上是不夠的,更要打在監管部門的屁股上。
“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于淮北則為枳”。部分國際品牌參與是次造假,讓我們不得不反省中國的市場秩序是不是出了問題,只把眼睛盯在別人身上是不夠的。為什么在法國、美國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家樂福,竟然在中國市場接二連三地傳出造假、出售問題產品的丑聞?
另外,這次抽檢的是洗衣機、彩電,如果抽檢冰箱、空調,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我看很有可能,因此,洗衣機的問題絕對不是個案。
如果仍然不能切實重視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相信這次大范圍造假絕對不是最后一例。
推薦閱讀
上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TCL集團的2012年年報解讀會上剛剛透露,將按照此前與深圳市政府的協議承諾,在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產5年內,回購深圳市國資委旗下公司深超公司手中持有的華星光電30%的股權,而3>>>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名牌集體上黑榜說明了什么?
地址:http://www.brh9h.cn/a/zhibo/20130305/26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