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會來了!如果您不能去現場,但又想親臨其境地為祖國加油怎么辦?只有智能電視能滿足你了:畫質動感、屏幕超大,守候在它身旁吧。但你知道智能電視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嗎?本刊與您一起回顧智能電視成長史。
法國人Rene Bartholemy于1928年設計的“Semivisor”。
美國無線公司生產的 電視機。
Crosley 1948年產的這一款電視機似乎是組合音響的祖先。
索尼為美國市場生產的第一臺電視機,規格為8英寸。
意大利Phonola出品的“移動”電視。
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
德國生產的Kuba Komet電視機。
中國第一臺彩色電視在天津誕生。
松下出品的移動電視TR-001。
日本勝利公司出品的一款電視機。
美國Magnavox生產的電視機。
上世紀90年代生產的國產彩電。
日本Tecnovision公司制造的LED電視Luxio。
國內生產的多媒體娛樂電視。
風行的智能電視。
倫敦奧運會開始了,智能電視也隨之成為“香餑餑”: 外形輕薄,功能強大。但它不是一開始就這么漂亮的,而是經過用戶近百年的審美觀打磨而出。讓我們一起看看,這群“丑小鴨”是如何變成白天鵝的。
電視機雛形誕生啦!
1925年
第一眼看上去,有點像一門紅衣大炮;仔細一瞧,越來越像一個高科技望遠鏡;但就是很難想到,這居然是臺電視機的雛形:原來,那時候電視機的屏幕是圓的……
1928年
1939年
看到這張圖時,我們會感覺相當幸福:我們現在的電視有一個大大的屏幕,有一個輕薄的機身;而70年前的電視:有一個巨大無比的機身,但卻只有一張可憐的比iPad還小的屏幕,但在當時已算是大的。
1948年
看見圖片中部的按鈕了吧,這是不是有點像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街機。盡管它上面的那張小屏幕,還不及街機的四分之一大,但機身卻和一個櫥柜體積相當了:家具和電視當時是不分家的。
1951年
別看索尼現在生產的電視又漂亮又時尚,60年前它也是個“丑小鴨”。不過從體積上看,比其他產品已經先進許多。看看機身上部的那個把手,說明只需一個人就可以將它拎走了。
1957年
進化到這里,電視機終于可以搬上桌面了:擺脫了“巨無霸式”的外形。它有點像現在的臺式電腦,但感覺基底是固定在桌面上:是不是有點像一個裹著頭巾的少婦的頭?
1958年
畢竟是我們第一臺電視機,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特點,四四方方,有棱有角,外形也與現在的電視很相似,設計也比較簡單,只有兩個控制按鈕。
1960年
從這一刻開始,用戶已經開始追求電視之外的功能:娛樂。這臺電視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家庭娛樂系統,具備家庭影院的潛質,這種fashion的設計風格,總讓小編想起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
推薦閱讀
8 月1日,瑞友公司發布瑞友天翼應用虛擬化系統(GWT System)V5.1最新版,此次新版本最大的亮點就是新增Android客戶端,并支持各種客戶端的互通互用,瑞友天翼的同一個客戶端授權就可以分別支持iOS、Android、PC等不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智能電視變形記:屏幕大了 機身小了
地址:http://www.brh9h.cn/a/zhibo/20120803/7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