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2019年11月26日于港交所正式上市,成為首個同時在港交所與紐交所兩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而這是阿里成立20年來的第三次IPO,以及第二次在港IPO。
那么問題隨之而來:
阿里為何要在港交所二次上市?
是否因資金短缺而急需融資?
兩地上市目的何在?
風險又是什么?
這又對資本市場有何影響?
本文將會一一作出解答。
阿里缺錢否?
目前一個對阿里上市的猜測是,公司需要更多資金維持高強度的投資。
這一觀點并非全無道理,阿里目前正在進行高強度的投資,比如20億美元收購網易考拉以及33億美元增資菜鳥網絡,亦或是成立“達摩院”并對外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在新技術上投資1000億,這些都是大筆的資金投入,因此募資也可看做是為未來更殘酷的競爭環境補充彈藥。
然而從其財務表現看,通過募資充實現金流作為阿里“回家”的主要誘因是缺乏說服力的,這主要是由于阿里本身就是“現金奶牛”公司,它并不缺資金。
什么是“現金奶牛”?據《超級投資者》內容顯示,具備這一屬性的企業需滿足以下幾個特征:凈資產收益率足夠高,每年經營活動可以有大量的現金流入,凈利潤規模較高,且資產負債率比較低。
從現金流表可以看出,阿里在2016財年-2019財年期間,每年經營活動均流入大量現金,且流入的現金規模持續擴大。其中,阿里的凈利潤規模較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主要源于公司持續經營盈利所得。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阿里經過多年的經營發展,儲備了充沛的現金,截至2020財年第二季度,阿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達到2482.72億元,充足的現金儲備顯示了公司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凈資產收益率(ROE)用來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阿里在2015財年-2019財年一直保持15%以上的凈資產收益率,體現了阿里具備持續超強的盈利能力。
資產負債率反映了公司的長期償債能力,過高的資產負債率意味著過高的財務風險。對于成熟穩定的公司而言,資產負債率會越低越好,因為過高的負債率會伴隨高額的利息。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阿里的資產負債率在2015財年-2019財年一直在40%以下,資產負債率水平較低,表明公司長期償債壓力較小。
綜上所述,阿里巴巴滿足“現金奶牛”公司的基本屬性,表明公司對上市融資并沒有很強烈的需求。
不缺錢上什么市?
因此,本次上市阿里意在滿足一些更深層次的結構性需求,包括如下幾點:
提高資本的流動性
財報顯示,阿里2019財年末現金余額為1985億元,而在2020財年第二季度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達到2483億元,增加了近500億,顯然阿里的主營業務造血能力極強,公司投資理應不會有太大資金壓力。
因此從這一角度講,這更有可能是為了拉近與亞洲投資者的距離,并且由于港交所與紐交所的時差關系,阿里的兩地上市將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近乎24小時全覆蓋的交易環境,進而有效提高流動性。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完成1:8的拆股計劃,將原40億股拆分成320億股,也進一步降低投資門檻,提高交易活躍性。
提升阿里巴巴的估值
其次阿里在香港上市后,香港投資者以及通過陸股通進行交易的國內投資者皆可投資阿里巴巴,有助于阿里進一步擴大投資者基礎,而且阿里更有機會接近中國投資者,有望獲得更高的估值溢價。
減少對單一資本市場的依賴
多地上市也能拓寬融資渠道,減少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依賴。美國貿易代表處此前已經多次將阿里納入銷售假冒商品的“惡名市場”名單,使得公司承擔的法律風險不斷加大,顯然在貿易戰背景下,阿里無法置身事外,同樣承受著來自美國的審查壓力;另外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同樣存在很大的不穩定風險,因此兩地上市無疑是阿里構建起的自我保護。
彌補CDR落實不順利
阿里巴巴曾考慮通過CDR方式回歸A股,證監會也曾出臺《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試圖掃清障礙,但由于落實不順利,導致赴美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均暫緩發行CDR,而主板上市不利,那么港股自然而然就成了最好的接近亞洲投資人的不二之選。不過阿里在招股書中也表示,若有機會則仍有可能回到內地交易所上市,因此也不能排除此種可能性。
上市香港的風險
阿里在港交所上市獲得的利好必然不少,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多地上市會增強股價的聯動性,勢必會增加阿里市值管理的復雜性。當某一個交易所出現利空消息,必然會波及到其他交易所的股價,這也是對多地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能力的考驗。
阿里香港上市是個什么信號?
阿里本次在港交所再次敲鐘,對科技行業本身而言,是一個明顯的刺激信號。這解決了不少中國本土公司由于政策原因無法在香港上市的歷史遺留問題。
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曾將B2B業務上市港交所,一度成為繼Google上市后全球最大規模的網絡股IPO,市值曾達1996億港元,是中國互聯網首家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公司。但后出于對發展考慮,以及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導致股價暴跌,阿里巴巴最終于2012年在港股退市。
阿里巴巴此后曾試圖重新在港股上市,但由于公司自身特殊的股權結構,即公司管理層持股比例低,而彼時兩大股東分別為軟銀(36.7%)和雅虎(24%),導致若直接上市則意味著管理層將會失去對公司的掌控。為應對這一問題,阿里制定了著名的“合伙人”制度,即合伙人把控對董事會人員的提名與任命,借此繞過了按照持股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權的傳統架構,從而將公司牢牢掌握在馬云、蔡崇信等管理層手中。
但這種“同股不同權”的運作方式與港股監管機構“同股同權”原則相違背,這直接導致了阿里最終放棄香港而遠走美國。
美東時間2014年9月18日,阿里正式登陸紐交所,發行價68美元/股,IPO募資約250億美元,創美股IPO融資記錄。
失去阿里在香港的資本市場引發了巨大震動,在阿里股價連續33個月的上漲,累計超過270%的漲幅面前,當年將其拒之門外顯然已是一次巨大的損失,這也成為了港交所此后重大改革的直接誘因。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發布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在主板上市。此后,小米與美團點評分別在7月和9月赴港上市,成為新規的受益者之一。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股敲鐘上市,開盤價187港元,較發行價的176港元上漲6.25%,后隨著股價上漲公司市值已超4萬億港幣,超過騰訊的3.27萬億港元市值,成為新的“港股之王”。
另根據招股書顯示,在港交所上市后,阿里的股權結構并不會發生重大改變,預計為軟銀持股25.2%,馬云持股6.0%,蔡崇信持股1.9%,其他高管持股0.9%,公眾持股66%,原大股東Altaba (雅虎)持股已經少于發行在外股份的0.2%,因此不再是主要股東,也不再披露。
由上文可見,此番阿里在港上市,對其他科技巨頭是清晰的利好風向。雖然港交所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但是此前也沒能吸引已在美上市的科技公司“回家”。此次阿里的順利上市對百度、拼多多以及京東等已經赴美上市的科技股而言將會是一個榜樣,有望吸引它們紛紛赴港上市。
其次,阿里旗下仍有諸多等待拆分上市的業務,諸如螞蟻金服、菜鳥網絡以及本地生活服務這些業務版塊估值均超200億美元,憑借阿里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以及中概股回歸的信號,這些子公司均有可能追隨母公司一同上市,進而形成一個港股二級市場內部的,獨屬于阿里系的次生資本生態圈。
最后,阿里二次赴港上市,也是為了更好地深化公司的全球化戰略,所以,阿里在未來可能會在更多的交易所同時上市。
推薦閱讀
15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發布致投資者信,他表示,阿里巴巴正式啟動了在港上市,這是20歲年輕的阿里巴巴一個新的起點。在信中,張勇再次介紹了阿里新的價>>>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不缺錢的阿里,為何再次赴港上市?
地址:http://www.brh9h.cn/a/shuju/30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