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某網貸平臺的一則“別樣”的“限制提現”公告,將其推向了輿論的漩渦。與此同時,被網貸平臺屢屢借以控制資金流命門的“限制提現”,也被廣泛質疑,不少投資者表示難以接受卻“無能為力”。
在筆者看來,網貸平臺“單方面”限制提現,都是恣意妄為式的耍流氓,漠視乃至蔑視投資者的根本利益;“限制提現”是網貸平臺資金鏈斷掉走投無路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此時,投資者的資金已經岌岌可危了。
“限制提現”是表 “資金鏈斷了”是實
首先,厘清何為限制提現。一般而言,在P2P平臺提現,提的是“可用余額”,即用戶充值未投資的金額,或者借款項目到期返還的金額。平臺限制提現的,一般不是投資者充值未投資的金額,而是借款項目到期應返還的金額。
從理論上講,如果借款人能夠按期還本付息,投資者應收本息能夠及時到賬,投資者提現就不會成問題,提現體驗也不會集中出現速度變慢這種不良征兆,當然更不會出現諸多“限制提現”的奇葩說辭。例如:“提現時間推遲幾天”,“當天給投資人按0.3%比例提現”,“按投標金額10%比例提現”,“不續投不提現”,“對提現2000元以上的客戶進行限制”等霸王條款就不會輪番登場了。
試想,如果是小額、部分的資金逾期,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網貸平臺當然就無需祭出“限制提現”這大招了。因為,從以往的諸多案例已經表明一個道理:網貸平臺走到“限制提現”,已經幾乎沒有翻身之地了,下場都比較慘。
由此看來,“限制提現”幾乎就等于宣布進入高危狀態,如果不是萬不得已,估計沒有網貸平臺會“冒死”沾染。這定是出現了平臺“剛性兌付”無法覆蓋的壞賬,引發了流動性風險。在不得已之下,網貸平臺才出“限制提現”的下下策。所以,限制提現只能算是表象與結果罷了。
筆者以為無論冠以何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事實上,平臺限制提現的真實原因就是資金鏈出現斷裂,而造成平臺資金困難的不外乎三大原因:大額借款項目逾期,平臺無力兌付;虛假標或自融,到一定階段,資金鏈容易斷裂;平臺假借“限制提現”之名,實為詐騙。
沒有真正落實第三方資金托管(存管)或是罪魁禍首
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出現“限制提現”的問題平臺,都與違規操作有關,例如私設資金池進行自融,或者進行詐騙。
早在2015年,監管層就分別出臺《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及《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網貸平臺“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存管機構。
所謂的客戶資金存管,是指資金存管機構對出借人與借款人開立和使用資金賬戶進行管理和監督,并根據合同約定,依照出借人與借款人向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發出的指令,對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進行存管、劃付、核算和監督。
這樣網貸平臺只承擔信息中介角色,使得投資者的資金與P2P平臺自身的資金、項目資金都隔離開,并進行分賬管理。如此一來,網貸平臺就無法“接觸到”投資者的資金,也就根本不能單方面采取“限制提現”的措施,此時投資者的資金就可以免受自融與詐騙之虞。
不過據筆者了解,目前能真正與銀行合作進行資金存管業務的網貸平臺,還只是少數。但這并不能說明,只有這些平臺才是合規平臺,畢竟還有不少平臺,是將客戶資金托管在央行發牌的第三方資金托管機構的,這些平臺也“碰不了”客戶的資金。相信為了更健康長遠地發展,合規平臺也正在與銀行磋商資金存管的事宜,但由于這涉及到銀行的資金存管端口開發問題,是門復雜的技術活,因此對于那些真正實現第三方資金托管的網貸平臺,投資者應該給予一定的耐性,靜候這些平臺與銀行真正開展資金存管業務的佳音。
羅浩杰
壹寶貸總經理,廣東電子商務商會副會長、新浪財經智庫專家、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
推薦閱讀
一直以來,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就將目光瞄向資本市場,希望通過以融資上市的方式來擴大市場規模,占據有利先機。年前,在多家互聯網金融巨頭紛紛啟動IPO計劃的驅動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限制提現的網貸平臺都是耍流氓
地址:http://www.brh9h.cn/a/shuju/29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