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即是個網貸人也是個影迷,有感于近期國產大片在票房大熱的同時卻又總是陷入涉嫌抄襲的漩渦,包括上線不久的《夏洛特煩惱》、《港囧》以及《九層妖塔》,乃至于中國風十足的《捉妖記》也被網友質疑為有意模仿《馴龍高手》。不僅僅局限于這幾部電影,從深扒出的資料來看,不少國產影視雖談不上完全抄襲,但模仿之風并非是無中生有,只是值得關注的是有的電影模仿成功了,而有的電影雖也模仿,但卻自始至終都籍籍無名。當然了,作為網貸人,筆者這里并不是完全的要來討論國產電影,談論的主題依然是P2P網貸,因為同陷入抄襲模仿漩渦中的國產電影一樣,在P2P網貸行業內,盲目抄襲模仿的現象也十分普遍;此外,P2P網貸對于中國互聯網金融來說也是個“舶來品”。
眾所周知,P2P模式由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首創。可查證的資料顯示,實際意義上的第一家P2P網貸平臺于2015年3月在英國開始運營,是一家名為Zopa網站。在Zopa之后,美國、德國和其他國家相繼出現了P2P模式的借貸平臺。
推及中國P2P網貸的發展史,雖然中國第一家P2P平臺自2007年就已經誕生,但之后幾年卻一直不被人重視,也鮮有涉足者,直到2010年才陸續出現一些試水者,因此,確切來說,中國P2P網貸的發展“正史”應該從2010年算起,短短不過4年多的時間。
同各個檔期不斷新上線的國產電影一樣,4年多來在中國新上線的P2P網貸平臺也不勝枚舉。一如國產電影爭相模仿國外大片,爭相嫁取國外P2P模式的中國網貸平臺從上線至今,有的仍然健在,而有的早已銷聲匿跡。探究國產電影和網貸平臺失敗的原因,兩者之間其實有相似之處。
首先是外在原因,水土不服似乎幾乎是兩者失敗的通性。因為民俗的不同,國外成功電影題材照搬到國內往往是無人問津的結局;同樣的,國外成功的P2P模式在國內未必就能完全生根發芽。觀察國外主流P2P平臺,其模式是建立在強大的信用體系和完善的金融體系之上,僅做單純的線上撮合交易。而放在國內,無視我國民間征信體系不完善的基本國情,照搬國外P2P模式的結果就必然是四處碰壁。
其次是內在原因,“內功”不足是兩者失敗的主要原因。對于電影來說,即使是國人認可的國外電影題材,但因國內演員演技、道具、編劇、特效等等細節因素不過硬而失敗的電影比比皆是;對于P2P網貸來說,我們發現,即使是采取了投資人認可的網貸模式,但因網貸平臺自身風控、運營能力低下而消亡的平臺也不在少數。
至于成功者,無論是國產電影還是P2P網貸平臺,成功秘訣無非兩點:本土化改造和本土化改造的硬實力。
在國內,網貸平臺本土化改造一直在進行且尚未完成。因為P2P網貸在中國發展時間尚短,P2P監管也還未完全到位,還沒有哪一家網貸平臺可以宣稱自己已完成本土化改造;而且隨著國內征信體系建設步伐的加快,網貸平臺的本土化策略也會隨著環境和政策的變化而有所調整或轉變。
能夠肯定的是本土化改造是中國網貸平臺發展的前提,完全照搬國外模式,無視基本國情的網貸平臺要么已經消亡、要么開始遇到發展的瓶頸。至于何種本土化策略才是絕對正確的,一如上文所述還難以下定論。不過能夠參照的是,一些長久在這個行業穩健運營老平臺所采取的本土化策略要相對成熟,行業認可度相對較高高、,也是不少網貸平臺爭相抄襲模仿的對象。不過對于網貸平臺來說,本土化策略的模式容易模仿,但模式背后本土化運營的硬實力卻是難以模仿的,這也是不少網貸平臺雖然也擁有看似成熟的網貸平臺外殼,但依然沒有改變其四處碰壁局面的主要原因。
簡單分析過后,筆者以為,國內網貸平臺的發展需探尋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策略,同時也要擁有執行本土化運營的硬實力,其中關鍵點則在于本土化策略中的風控體系建設。
推薦閱讀
監管在將P2P網貸推入發展快車道的同時,也將行業推向了競爭的“紅海”, P2P網貸步入“萬億時代”其實也意味著行業洗牌將愈演愈烈。>>>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shuju/29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