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4年,京東初涉。這一年,蘇寧全國直營店規模破100家,蘇寧電器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3年之后,京東年融資規模達1000萬美元時,蘇寧已登頂“胡潤”與“福布斯”兩大榜單。
不過很快,商業競爭的天平發生傾斜。資本站在了電商這一邊:自2008年開始,京東以迅猛的速度累計在市場融獲超15億美元風投。一個崛起中B2C帝國,正加快蠶食以蘇寧、國美為代表的傳統家電零售巨頭的市場份額。
以此為背景,蘇寧易購與國美庫巴為代表的傳統零售業反彈,劍指何方?傳統企業如何適應產業的高速變革?B2C,未來還將以何種方式震動中國3C零售數千億的市場規模?
被京東震動的產業鏈
2008年,黃光裕被拘,國美遭遇戰略挫折。但原本兩強相爭的中國3C零售市場并沒有迎來片刻平靜。而業界意外的是,這次攪局者不在是來自北美或者臺灣的零售同業,而是在互聯網。
同年年底,京東獲得今日資本等累計三家風投超2100萬美元資金。站穩腳跟后,一場震動市場B2C的爆發式增長開鑼:2010年,京東全年銷售額100億人民幣,約為蘇寧當年全國實體門店年銷售額的1/15,該數字甚至不足蘇寧年PC銷售額。然而僅用1年時間,京東即將實現年300億銷售規模,網絡零售300%的增長速度令同行唏噓。
在中國,膾炙人口的網在2003年成立。但B2C真正震動產業鏈,卻是京東式大躍進發生之后發生的事情:伴隨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線下零售市場每年增長率約為20%,這一數字已經讓不少發達國家眼紅。相較之下,B2C年200%至300%的增長率,更是吸引VC蜂擁而至,加大賭注:2011年,京東獲得在中國頗有作為的老虎基金等多家VC超15億美元押注。這輕易打破了之前由多家創下的“燒錢記錄”。公開消息指,京東將這筆錢主要用于全國物流及倉儲體系的建設。在B2C產業成熟的美國市場,消費者對于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已經在世界居前。不過線上零售規模,仍僅占全美整體零售份額的10%。與之相比,近兩年來中國B2C市場發展迅猛,多位分析師均向記者表示,未來中國線上零售份額占比超越美國并無太大懸念。
“主力消費人口結構的變化、網絡金融體系的成熟,以及中國的地理因素,都是B2C發展的理想條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說。
更大變革在數字之外
僅以銷售額判斷,并不足以描述B2C為中國零售體系所帶來的改變。以數字計算,蘇寧實體店2011年銷售規模在1200億人民幣左右,國美為800億人民幣(PlanetRetail公開數據)。 銷售規模上,京東實際已經接近小半個國美,如果加上卓越亞馬遜、淘寶商城、易迅、新蛋等這些競爭者的銷售額,B2C在2011年的戰績更可觀,這足以引起蘇寧的警覺。
更大的變革同時在銷售之外的領域展開:在店面布局上,蘇寧、國美近兩年明顯放緩了在京、滬一線城市的火拼節奏——這些地方正是B2C掘金高地。而在三四線城市,國美計劃在2011年新開門店288家,占到年度開店計劃的60%.這一改變反映出,傳統零售巨頭在一線城市的門店經營,正遭受B2C猛烈沖擊,轉而將業務突破口,指向三、四線城市。有意思的是,在2009年至2010年,蘇寧等仍將類似“百思買”與“Apple Store”的“高端體驗店”模式,作為未來突破京、滬等大中城市市場的戰略要地;1年半不到時間,乾坤扭轉。
除了門店戰略部署被打亂之外,一些經營上的布局隨即改變。黃光裕案發后,國美曾公開表示“未來企業發展將回歸商人”。業內資深人士解讀為,“所謂商人,即謀求低買高賣”,這意味著家電渠道早前頗受爭議的利潤獲取方式,將被逐漸摒棄,轉而可能效仿百思買,嘗試包括建立自主家電品牌在內的多樣發展道路。不過動蕩的市場,并沒有給這些醞釀中的后繼計劃更多試水空間。
瞬間傾覆的產業掌控權
真正令蘇寧、國美關注的,是伴隨B2C不可阻擋的崛起,傳統渠道對3C廠商“說一不二”的掌控權也瞬間傾覆。多位匿名家電業人士的回憶,幫助記者“拼湊”起傳統渠道的“鼎盛”時期的畫面:
百思買徐匯店開店伊始,某渠道“H家族人士”巡店;期間“語重心長”的向緊隨身后的多個品牌市場部負責人說:“你們的產品要是進入百思買,那就從我們的賣場撤出去”。這也是百思買開店伊始,消費者難以在店內尋獲國產主流品牌的重要原因。而按照百思買的運作模式,這些品牌進入賣場并不需要支付所謂的“進場費”與“費”。
與進入外資渠道相比,設立企業自有的全國銷售渠道,也被認為是“懷有異心”,是不能容忍的。一段時間以來,傳統渠道向廠家收取的進場、推廣費用名目眾多的,數額居高不下。多個家電品牌均暗自計劃建立自有門店體系,打破對家電賣場的絕對依賴。不過真正將類似計劃落實,并成功實施的,僅海爾一家。其中原因不言自明。“說一不二”的產業鏈把控權,源于對3C渠道的絕對掌控。
但B2C的迅猛崛起,令家電行業的話語權悄然易手。2011年,僅京東一家的銷售規模,就逼近1/2個國美。若計入卓越亞馬遜、淘寶商城、易迅、新蛋這些競爭者的份額,B2C已然成為繼蘇寧、國美之后,掌控家電廠商命脈的重要角色。
“近兩年的市場環境改善明顯,蘇寧等摒棄了之前的一些做法,與家電廠商的合作更體現對等互利的理念”,一位國產家電廠商上海營銷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不過他同時表示,在銷售布局上,B2C已經躍升與線下渠道同樣重要,這應該是蘇寧等對廠商態度轉變的重要因素。
“當然,黃光裕案后,渠道的自省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因素之一”,該人士說。
產業演進正愈加清晰顯示出,傳統渠道對產業鏈的影響力猶在,但這種影響力,正逐年被異軍突起的B2C稀釋。
國美遭遇戰略重挫后,業內曾普遍認為蘇寧將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蘇寧電器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一改2007年以來頹勢,連續一年半震蕩上揚,股價翻番。“小亂而無大事”成為當時許多人對未來3C零售產業的判斷。但以今天的格局,回看2008至2011年的中國零售業發展,電商的崛起,足以成為威脅傳統零售巨頭的“黑馬”。站在產業演進、業態巨變、主流消費人群結構更迭的十字路口,蘇寧能否利用國美的式微、電商的稚嫩,而迅速、成功地轉型呢?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商攪局零售混戰 蘇寧轉型劍指何方?
地址:http://www.brh9h.cn/a/shehui/20120105/2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