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公告顯示,12月12日凌晨剛過,短短1分鐘內,270萬網民涌入淘寶網絡。不到10分鐘,淘寶網成交筆數51萬筆,交易額突破1億元人民幣。據淘寶網官方數據,12日當天,淘寶網成交額達到43.8億元。
消費者稱花錢買罪受
第一宗罪:技術故障頻發,購物體驗不佳。12日凌晨大促銷開始的頭幾個小時里,支付系統間歇性崩潰、購物車中半價商品消失、放入購物車參數錯誤等問題困擾了不少消費者,不少消費者反映當時網絡“非常擁堵”,平時只需幾秒鐘打開的網頁要等待好幾分鐘才能顯示,經常出現網頁錯誤的界面。同濟大學大四學生陸苑說,這些技術性問題使得她的心情非常焦慮,“簡直是花錢買罪受”。
第二宗罪:特價商品躲貓貓。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上海白領王舒告訴記者,她在11日看中了一款某服裝旗艦店承諾將成為對折包郵商品的大衣,計劃在12日凌晨拍下來。“熬到12點刷新后,在網店里一下子就找不到這件衣服了,收藏的鏈接顯示為錯誤,我不死心,13日一早又去看了一下,發現這款大衣又神秘地以原價出現了。”
事實上,因商品下架造成購物車商品消失、交易取消的現象在此前“雙十一”促銷活動中屢見不鮮,多位網友在微博和論壇上說,原本已經收藏好的商品到了大促銷時段就被下架,直到大促銷結束后又再度神秘出現。
第三宗罪:先提價,再打折。12日一早就有網民在天涯論壇發布帖子稱某些商店先提價再打折,促銷價格水分太大,欺騙消費者。“某網店宣稱一款金縷梅玫瑰水打4折銷售,我覺得這么低的折扣不怎么可能,就多留了個心眼。仔細查看成交價格記錄后,我發現大促銷前這款產品的成交價格是75元,但在12日當天所謂的‘四折價’還要65.03元,根本就是虛標原價,欺騙消費者。”在外資企業工作的張璐告訴記者。
案件查處難
專家指出,網購大促銷的成功很多時候是利用了消費者的期望,而消費者“逢促必買”的心態也給不法商家帶來鉆空子的機會。中消協公告顯示,根據各級消協組織統計匯總,2011年第三季度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50022件。其中,互聯網類投訴5674件,投訴量排名居第七位,比去年同期增加252件。
中國研究中心分析師方盈芝認為,在沒有全面實行網絡實名制的情況下,購物平臺很多時候難以追溯到個體商家,導致部分商家打“擦邊球”不當得利。而網絡交易的異地性則提高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網絡交易的異地性決定了互聯網案件查處和追責往往很困難,因為很多時候,你甚至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在哪里?”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孫穎說。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避免不誠信企業利用消費旺季鉆空子,通過優勝劣汰,促進電子商務平臺和網店的良性競爭,引導業態從低價競爭轉向質優競爭。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淘寶大促銷被指“三宗罪”:先提價再打折
地址:http://www.brh9h.cn/a/shehui/20111221/2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