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的市場預期日益強烈。
5月7日,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在對網友提出的涉及資本市場熱點問題的集中回應中稱,關于引入銀行理財產品進入股市方面,相關部門正在研究,關鍵在于充分揭示風險,并讓投資者自行選擇判斷。
“如果樂觀,今年可能會推出,估計采取試點再推廣的方式。”某股份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認為。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19176款,發行規模為16.49萬億元,到2011年底,理財產品資金余額4萬多億元。前述銀行人士估算,若主要商業銀行理財資金入市,規模應有數千億元。
多名商業銀行受訪人士認為,為穩健把控風險,各銀行應先行探索銀行理財入市的運作模式,直投、結構化產品設計、投資操盤機構的謹慎遴選、銷售管理等一系列安排都需考量周全。當前,銀行被允直接操盤的可能性微小。
客戶群共識:中高端
國內銀行在短期理財和固定收益市場素有優勢,但伴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傳統利差收入不可持續,各銀行開始覬覦資本市場這一盈利蛋糕,理財資金一旦入市,其較高收益率也將能留住客戶。
銀率網近日發布的4月份理財產品分析報告顯示,投資期限為1至3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較3月下降0.1個百分點;3至6個月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5.1%,較3月下降0.1個百分點;1年以上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7.9%,較3月下降0.4個百分點。
某股份行理財部門一位副總認為,銀行正尋找新的高收益品種,如監管開閘,理財資金進入股市是一個方向。
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把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細分為五級,允許銀行設計更高級別的風險產品,這被市場解讀為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預留了政策空間;2月,證監會主席助理吳利軍提及,“引導銀行理財計劃更多面向二級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某股份行私人銀行人士告訴記者,2009年銀監會禁止個人理財資金投資二級市場股票或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私人銀行高凈值客戶除外,目前國內銀行理財涉股只能通過陽光私募和定向增發兩種路徑,銀行充當銷售渠道和投資顧問角色。
前述銀行理財部門副總認為,延續監管部門對客戶分層管理的思路,理財入市客戶應還會主要圈定在具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的中高端客戶群上,采用分層產品設計,“估計市場此類高風險資金量在銀行理財總量中占比不超過5%,接近3000億元。”
部分銀行樂觀人士估算,銀行理財涉股比例不超過20%,如資本市場向好,理財入市資金或可接近1萬億元。
銀行“入市直投”能力存疑
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如重獲開閘,如何掃除虧損陰霾是一大突出難題。
證券投資類銀行理財產品自2006年首款問世以來,各年發行量均少于50款。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1年僅有4家銀行發行18款此類產品。從收益表現看,2011年15038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37款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有31款為結構性產品,其中掛鉤股票的為13款。
“普遍不賺錢,與券商、基金相比,銀行缺乏股市投資能力,2007、2008年發行的涉股產品現在還沒到期,虧損有20%-30%。”某股份行理財部人士坦言。
某股份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表示,為減小虧損風險,國內銀行應著力考量理財入市的運作模式和路徑。合適客戶群的選擇應擺在首位,再嘗試設計結構化理財產品,如一定比例資金投資股票,一定比例投資低風險的固定收益產品。
另一股份行理財營銷部門人士提出,銀行可采用“優先劣后”的客戶結構化設計方式,這是區別于券商、基金的優勢。一般風險承受者為優先級,可保本和保一定收益;可承擔高風險的客戶納入劣后級,有能力承受虧損,“以劣后級客戶群來帶動理財產品銷售量,一般而言,一定量的劣后級資金可撬動3倍的理財資金。”
不過,此類結構創新面臨不少困難。他坦言,目前銀行理財市場上“劣后”級資金量很少,估計僅100億左右,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大多數風險偏向保守。
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此前表示,銀監會對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還要統籌研究,對進入資本市場的理財資金可能需要設定相應的比例限制和制度限制。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能否順利出臺尚存變數。
推薦閱讀
隨著郭家長子郭炳湘被香港廉政公署(下稱廉署)調查,新鴻基地產有限公司(0016.HK,下稱新地)的前景再度堪憂。 5月5日上午,已退任主席的郭母鄺肖卿與兒子郭炳聯現身位于香港灣仔的新鴻基中心。接近郭氏家族的消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直接操盤可能性微小 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猜想
地址:http://www.brh9h.cn/a/kandian/20120509/5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