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有時會存在過度研究。很多信息對于你投資是無用的投資噪音。過度研究反而事倍功半。”王亞偉指出。
感恩華夏成就王亞偉
在這場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告別會上,王亞偉一直很平靜,更多的是透露出幾絲輕松、樂觀與幽默,只有在談到對于離開公募、離開華夏的話題時,他開始有了明顯低沉的情緒。
“這個行業,我做了十幾年,有很深的感情。離開確實有些不舍。主要是有這么多優秀的同事,共事這么多年有很深的感情,有大家長期以來的信賴和支持。”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他的聲音開始變得低沉,邊說邊捏緊手中的礦泉水瓶,語速也開始放慢。
事實上,過去多年,王亞偉光環造成的壓力一直存在,但其一直沒有離開的原因在于過去兩年華夏經歷著艱難的股權轉讓歷程,“在過程中我沒和任何人提過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么做不合適。”
而如今,華夏的股權轉讓已經塵埃落定,新產品也終于破冰,業務重新步入正常發展階段,新的發展機遇也已來臨。而王亞偉卻依然陷于各種壓力并開始恐懼,他終于在這個時刻決定離開。
“我覺得繼續像以前做得那么好是沒有信心的,自己并不一定適應公司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所以我想這個時候提出離職,是對公司負責,對投資人負責,也是對我個人負責。”王亞偉表示。
同時,他對于華夏與范勇宏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我不是華夏基金的靈魂人物。外面經常說‘是華夏成就了王亞偉,還是王亞偉成就了華夏’。其實毫無疑問是華夏成就了我。”王亞偉低著頭,坦露心聲。
而他對于范勇宏,則直言“是懷有非常深的感激之情”。他認為范勇宏是華夏基金整個團隊有著強凝聚力和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范總的人格魅力,當然還有范總超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
為了說明這點,在開會之前王亞偉還專門在筆記本上手寫了密密麻麻的資料,其中就包括了華夏基金多年來給股東回報的數據:1998年成立注冊資金7000萬,給股東累計現金分紅回報達到40個億,股權轉讓時整體公司價值達到160億。他算出了14年來華夏基金給股東的復合回報率達到了200多倍。
王亞偉拿上述數據與自己掌管多年的基金回報做了對比,坦言“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給股東創造的價值,是遠遠高于一個優秀的投資家給投資者創造的價值。”
事實上,雖然王亞偉認為是華夏基金成就了自己,自己的離開或許沒有那么大的影響,他甚至用了一個比喻:“比如一輛奔馳車也一樣,前面小標記是奔馳的標記,它沒有了這個車開起來還是一樣的。”
但是不可回避,他的離開會給華夏基金帶來極大的震動。
對此,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吳志軍從公司整體的角度給出了答案,他說華夏基金多年來其實一直沒有打造明星基金經理的策略,不過確實是以投研成績為主導,并且不會因市場左右業績。
一個細節可供佐證,在華夏基金,公司員工集體拍照的時候喊的不是“茄子”,而是“業績”。如果這點能夠堅守,則意味著華夏最核心的理念或可延續。
同樣無法繞開的話題是華夏基金與股東方中信證券之間的風風雨雨,盡管雙方有著眾多的博弈,但是中信證券內部一直對王亞偉頗為欣賞。事實上,就在5月7日告別記者會當天的上午,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才與王亞偉見完面。“這次離職董事長也很關心我,但最終尊重了我個人的選擇。我非常感謝中信證券對我的看重。”王亞偉指出。
中信證券5月5日發布《關于王亞偉先生離職華夏基金的聲明》表示,尊重王亞偉個人選擇,對他離職表示遺憾,愿與王亞偉就雙方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及形式進行探討。王亞偉則對中信證券拋出的橄欖枝進行了回應,他說“以后在業務層面會有某種形式的合作也是很好的,但現在還沒有明確”。
而中信證券拋出的橄欖枝不僅僅是對于王亞偉,此次的公告中,中信證券指出將繼續支持華夏完善治理結構,建立更加市場化的經營機制,而這或是這兩個行業巨頭之間未來關系的一個暗示。
推薦閱讀
股指期貨5倍杠桿、大宗商品10倍杠桿、外盤黃金現貨100倍杠桿 如今一場4.8萬倍杠桿的資本游戲正在悄然上演。 據5月7日京威股份(002662.SZ)相關公告,其副總經理王立華于4月18日因從二級市場上買入公司股票6300股,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恐懼、感恩與堅守:關于王亞偉告別的三片段
地址:http://www.brh9h.cn/a/kandian/20120508/5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