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開始針對低風險的投資者設計新的產品,瞄準了原有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
4月底,證監會首批放行了華安基金和匯添富基金申報的短期理財產品。由于投向的多是協議存款、央票、即將到期的短期融資券等收益特征較為明確的產品,它們基本上能夠給投資者一個較為確定的收益區間。
這類產品誕生即受到投資者認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渠道了解的消息表明,華安和匯添富30天理財產品首募前三日規模均突破100億元。華安基金的發行期為6天,而匯添富理財30天產品原定發行期為7天,一經面世后由于市場反應熱烈,已經于日前公告提前結束募集,因此發行期也是6天。據此推算,這兩只產品的規模均較為可期。
對基金公司而言,由于無申購費,管理費也很低,考慮成本因素后,百億理財基金的利潤貢獻可能不如十億左右的股票基金。但作為從客戶需求出發設計的產品,它的市場基礎或決定了其將是基金行業固定收益類產品的下一個熱點。
基金公司發行理財產品,通過銀行賣給客戶,用什么去和銀行競爭?這是多數人聽到這類產品后的第一反應。此外,除了渠道和客戶劣勢之外,銀行能夠投資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種類也超過基金公司。譬如,此前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常用的做法是將募集的資金投向票據或者信托市場,但這兩個市場均為基金公司無法介入的。
隨著監管層對銀行理財市場的整頓政策,逐漸產生了基金公司能夠進入的一些空間。譬如,為了規避銀行利用短期理財產品沖存款規模,高息“攬儲”,銀監會于去年9月叫停了1個月以內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同時,銀監會也對理財產品的投向進行了關注和整頓,銀行理財產品投向信托等領域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事實上,一些流動性需求較高的客戶一直存在短期理財的需要。此外,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期與期之間往往存在一個時間隔斷,從長期來看,這種隔斷拉低了理財產品的長期受益。
首批的兩只產品恰是瞄準這一空間應運而生,并在銀行理財產品的5萬元門檻之外,通過將門檻降低至1000元的方式,吸引中小投資者的參與。
最早發行的兩只基金均是以30天為一個周期計算投資者的收益,月末到期自動再投資,以復利計算投資收益。在投資方法上,這類產品更像是貨幣基金和純債基金的結合,收益分配模式類似于貨幣基金,但要求投資者在固定期限贖回的條款,使基金運作時能夠像債券基金一樣實現一定的封閉性,通過短期的封閉有效地平滑了短期收益波動。
推薦閱讀
4月底,股市新政頻出并明顯劍指藍籌,這是繼2月份監管層強調滬深300極具投資價值后向市場發出的實質性政策導向信號。而在這兩個月時間里,基金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如果說2個月前基金對于監管層的藍籌號召尚不為所動>>>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基金進軍短期理財市場兩產品首募超百億
地址:http://www.brh9h.cn/a/kandian/20120507/5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