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對《第一財經日報》郵件確認,5月3日已經通過旗下子公司在二級市場配售減持中國建設銀行(00939.HK)和中國銀行(03988.HK)的H股股份,預計總共套現逾192.1億港元。交易完成后,淡馬錫對上述兩家中資銀行持股比例分別降為7.4%和3.72%。
淡馬錫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針對中資銀行持股投資調整的部分原因,是為了中國市場更好的投資機遇做準備,淡馬錫繼續長期看好受益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中產階層收入增多的中資銀行業的發展。
“淘金”中資銀行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淡馬錫通過控股子公司Fullerton Financial Holdings Pte Ltd.,成交價為每股3.13港元,配售30.79億股中國銀行H股,實現套現約96.3億港元,較前一日收盤價3.26港元折讓比例約4%;中國建設銀行H股的配售則是通過另一家子公司Cairnhill Investments Mauritius Pte Ltd.進行的,成交價為每股5.99港元,配售16億股建行H股,同樣以配售定價下限完成,套現約95.8億港元。
此次配售是香港市場上近期少見的雙重大宗交易,由美銀美林和摩根士丹利安排配售,按照合約規定將留有90天鎖定期,其間淡馬錫將不允許轉讓中行和建行的剩余股權。
受減持影響,周四收盤,建設銀行H股和中國銀行H股均收跌逾3%。不過,自去年10月股價觸底反彈以來,建行H股股價至今累計漲幅高達43.6%,中行H股的股價累計漲幅也達到30%。
分析普遍認為,淡馬錫此次果斷出手高位減持,可謂看準了時機大賺一筆。
梳理公開信息不難發現,中資銀行股價在近年來的波動,給淡馬錫在二級市場上預留了充分的操作余地,“高拋低吸”的頻繁交易似乎與傳統意義上的長期戰略投資者定位有所相悖,但又不得不讓市場折服淡馬錫在操作時間點選擇上的積極果斷。
2011年8月、11月,淡馬錫分別以每股4.94港元和4.93港元,兩度增持建行H股共81.7億股,同期在8月也以每股2.97港元增持9711萬股中行H股;同年7月,淡馬錫又分別以每股6.26港元和3.63港元,拋售建行和中行兩家H股共66.88億股,套現金額超過282億港元。
“靈活”的淡馬錫
盡管淡馬錫在二級市場上很忙,但其在中國市場的投資總量并未發生特別大的改變。此次減持建行和中行實現套現共約192億港元,折合25億美元左右,而在今年4月,淡馬錫從高盛手中接手35.5億股工商銀行H股股份,斥資共23億美元。
“我們對中國內資銀行的投資敞口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淡馬錫對記者表示,目前在中國銀行金融業上的總投資規模約180億美元,僅次于新加坡本土。據淡馬錫年報,截至2011年3月31日,淡馬錫的投資組合價值約1930億新元,其中77%的投資組合資產在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亞洲市場。
分析人士表示,從近年來的操作風格看,淡馬錫擅長在相對固定的配置中通過二級市場配售交易實現套利,表示這家全球第九大的主權基金更傾向于做一名穩健中又非常積極的投資者。
淡馬錫的投資策略和風格的轉變,其實早有跡象。在其2011年年報中,淡馬錫在投資展望中表示:“全球金融危機以后經濟復蘇的道路崎嶇不平,結構性風險依舊存在,通貨膨脹不斷加劇是我們預見的中期風險,其他風險包括歐洲和美國的主權債務危機、增長市場發展放緩和中東的動蕩局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淡馬錫的高管曾數次公開表態,強調仍然專注于長期投資亞洲市場之余,更愿意接受變革的到來,包括引進大批金融專業人士加盟,加強對風險控制,使原本長期的戰略投資者逐步向更靈活積極的全球性資產管理公司靠近。
推薦閱讀
SATA3.0接口的大力普及讓前一代SATA2.0產品瀕臨淘汰。除了售價兩者差距越來越低以外,性能的利弊成為了SATA2.0產品的致命缺陷。 目前唯有部分筆記本平臺用戶需要選擇SATA2.0固態硬盤做為提速方法,這也使部分產品得以>>>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kandian/20120504/5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