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對券商創新業務的審批模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多位證券業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今后證監會對機構的監管將更趨向于宏觀審慎性監管,即對券商的總體抗風險能力和各項業務的風險指標有一個動態的把握。在經紀、資管、自營等業務條線之下的具體業務和產品創新,則將逐步放開。
來自業界的一項樂觀估計是,今后對于券商的創新,監管層將報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只要想到的都可以去做,實踐檢驗比較好的監管層再加以推廣;出了問題的,當然也會嚴厲查處。
以去年年底開始進行的“債券質押式報價回購”等保證金理財業務為例,券商現在只需要向交易所報備產品,交易所無異議后再向證監會報批。雖然還是保留了證監會的審批權,但事實上券商在向交易所報備的同時,就已經開始了這項產品的前期準備工作。證監會的審批則更像是一個事后的追認。
目前滬深交易所已經分別給出了創新路線圖。上證所的比較具體,包括債券質押式報價回購、約定購回式證券交易、推出ETF新品種、券商的分級資產管理計劃、期權模擬交易、優化大宗交易、轉融通、構建基金銷售和服務平臺、股票質押式發債、研究備兌權證方案、現金理財計劃等11項。而深交所的則比較原則性,包括財富管理、發揮資本中介功能和風險管理服務三個方向。
這些創新最終還是需要券商去落實,并且因券商各自產品開發能力、客戶資源和服務水平的不同,又將有不同的衍生和發展。初期的產品或許會比較同質化,但只要行政干預減少,各個券商之間的差異必然會逐步顯現出來,從而拉開競爭差距。
華爾街投行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事實——沒有哪一家大行是有明顯短板的,否則一定會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直到被擠出第一梯隊。一個業績斐然的銷售部門,其背后必然是強大的投行和固定收益等業務部門,產品和銷售二者缺一不可,而聯系這兩條戰線的則是具備綜合能力的研究部門。同時,后臺的信息技術支持和風險控制也必不可少。
真正具備強大的綜合實力的,仍然是一線的大券商,包括中信、中金和海通等。這些公司無論是資本實力還是人才儲備都具備相當水準。南方系券商如平安、國信等雖比較激進,但總體而言是在市場里面打硬仗生存下來的,經歷了市場的檢驗。
在未來的創新爭奪中,前兩類券商均有機會。但龍頭券商如果仍然裹足不前,勢必被更市場化的券商趕上。說到底,在監管者主動放權的大背景下,過去政府資源強大的大券商正在失去自己的一項核心競爭力;反而是那些吃市場飯,真正靠服務積累客戶資源的證券公司能搶到先機。
推薦閱讀
[ 華電有限作為中國電子的全資子公司,其在2010年收購冠捷科技股權后股價大幅縮水,而通過長城電腦原價收購該筆冠捷科技股權,中國電子兩年間的浮虧又悄然保值 ] 古語云,只有錯買沒有錯賣。 二級市場每股1.78港元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創新全面井噴可期券業競爭格局或重構
地址:http://www.brh9h.cn/a/kandian/20120503/5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