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也就是說,基金投資的項目都是雙方從市場化思維考慮,認為可以投才投?
遲建新:對。現在已經有些企業覺得我們投資的條件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我們的考慮是,相對于對非合作、對非投資來說,即使未來50億美元都到位也遠遠不夠用,所以,在項目選擇上,我們會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符合我們投資標準要求的項目,而不是有什么項目就去投什么項目。這方面我們設計的結構是比較完善的。而且從現在我們與合作伙伴在交往中,他們認為中非基金通過近五年的運作,培養起來的這支團隊是非常優秀的。中非基金現在有100多人的團隊,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專業化對非投資團隊。
《21世紀》:中國過去對非投資主要是優惠貸款和無償援助,現在像中非基金這種市場化運作方式,非洲“兄弟”會不會難以接受——比如跟過去相比,他們可能會覺得中國現在不夠義氣、傷感情?
遲建新:恰恰相反,他們非常歡迎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有幾個好處:第一,傳統的援助都是援助衛生、教育、公共設施等社會事業項目,生產型的項目比較少;第二,和優惠貸款相比,直接投資不會增加債務負擔,比如一些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對它們的優惠貸款額度都有一定的限制,對他們的優惠貸款使用條件都有要求和約束。現在很多非洲國家通過優惠貸款進一步發展逐漸受到約束,而直接投資由我們自己承擔風險,并不需要他擔保什么,他只要給我們一些投資便利條件,吸引我們到當地投資建廠、興業發展,對當地而言沒有任何負擔,還能為當地解決就業、帶來技術、帶來工業發展、帶來稅收,有些企業還能帶來出口創匯。所以,我有個觀點:中國應逐漸把傳統的對非優惠貸款支持轉變成直接投資支持。這對非洲國家的發展效果會更好一些,對鞏固和深化中非傳統合作也更穩固一些。
如果孤零零一個企業走出去, 就失去了比較優勢
希望推動中國企業集群化走出去
《21世紀》:國開行作為中非基金目前唯一股東,就投資團隊的經驗來說,對基建投資、開發項目可能會更熟悉一些,而中國的優勢產業大部分是紡織、服裝、家電,去非洲投資設廠的概率會大一點,中非發展基金的投資經驗會不會遇到挑戰?
遲建新:應該說不存在這個問題。首先,我要強調一點,國開行不僅在國內的“兩基一支”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經過幾年發展,在國際業務方面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在國際業務方面實力也非常雄厚。此外,中非發展基金將近90%的人都是市場化招聘的專業人才,團隊專業實力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
至于你說到的輕工紡織,應該說中國有優勢,但這些企業往往規模不夠大,風險承受能力弱,他們在中國即使競爭壓力非常大、利潤非常低,也不大愿意出去投資。現在,逐漸有些企業開始意識到,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產業升級,有必要到非洲去做些投資。我們也正在鼓勵和幫助這些企業走出去,但還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另外,我們覺得這些企業集群化走出去比較好,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如果能一起走出去,配套比較齊全,就容易發展,如果孤零零一個企業出去,所有配套還得靠進口,成本相應提高,也就失去了比較優勢。我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今年想在這方面和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21世紀》:除了基建行業或者像華為、中興這樣的個別企業之外,現在中國去非洲的大部分企業都是在國內沒有市場地位的企業,我感覺在國內有市場地位的企業還覺得沒有到要去非洲投資的那種程度。
遲建新:這確實反映了當前國內企業走出去,特別是赴非投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在國內市場情況比較好的、競爭力比較強的企業,走出去投資的動力反而較弱。
實際上,中國在非洲最活躍的企業是貿易和施工企業。其中,工程企業在工程承包過程中,慢慢了解當地市場,逐漸發現了一些好的投資機會,他們也愿意投資。但往往投資的目的還是配合其主業——工程承包。最近國務院國資委要求企業非主業的投資要慎重。這對一些工程和貿易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會產生一定影響。
當然,基礎設施的缺乏是中國企業到非洲最大的障礙之一。我們這幾年也在探討能不能幫助非洲國家提高基礎設施的水平,但現在看來,難度很大。因為基礎設施投資需要的資金量非常大,周期就更長,不可控因素太多。民營企業也很難去投資。包括非盟、非洲發展銀行也都在推動非洲交通通訊的互聯互通工程——他們也看到,如果沒有基礎設施的改善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將受到很大的制約。但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找到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來發展這些項目。
推動對非投資符合國家戰略
《21世紀》:中國制造業在國內面臨著成本上升、產業升級的壓力,在國外,一些出口產品面臨配額限制,但是,非洲真的可以成為承載中國制造業轉移的新的生產基地嗎?
遲建新: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產業轉移規律來講,肯定是由技術先進的國家向技術落后的國家轉移,形成一個產業梯度、技術梯度。現在中國向歐洲轉移制造業不太可能,是歐洲產業往中國轉移;同時,現在中央講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以后原來的生產能力必須要消化,往哪消化?非洲毫無疑問是最合適的地區之一。而且,隨著這些國家勞動力素質的逐漸提高、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它會在這方面逐漸體現出競爭力。對中國來說,如果想避開歐美的一些貿易壁壘、配額限制,非洲肯定是比較好的選擇,但這需要國家的一些政策支持。
《21世紀》:不過,我們國家需要考慮的是,自己還有中西部地區,是鼓勵產業往中西部地區轉移呢還是往東南亞、非洲轉移?
遲建新:對。這一輪全球經濟危機提前把中國推到了世界經濟舞臺的前沿——按理說,中國不應該這么早就站到世界經濟舞臺的前沿,因為我們各方面都沒有準備好——思想沒有準備好、人才儲備沒有準備好等。所以,現在我們有點疲于應付。比如,到底是吸引外資還是對外投資?外資怎么引?對外投資怎么投?很多時候還還在探索過程中。地方政府都希望外面的資金引進來,不希望自己的資金跑出去。其實,中央對此已經有了一個十分科學的判斷,這就是“十二五”規劃里提到的,我們已經到了從以出口和吸引外資為主的階段,發展到了出口和進口、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階段。大力推進對非投資,服務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題主線,完全符合中央所倡導的方向。
推薦閱讀
對于網盤,外鏈分享可以說是其必備功能,然而大部分網盤外鏈界面似乎只是為了分享的鏈接而設,從未考慮過其界面,以至于我們看到的鏈接分享界面都是千篇一律。不過,最近華為網盤全新的外鏈正試圖改變人們的眼球,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專訪中非發展基金總裁遲建新
地址:http://www.brh9h.cn/a/kandian/20120428/5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