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照拍賣、P+R停車場無濟于事
上海:軌道交通才能治本
北京道路交通擁堵問題絕非孤例,堵車已成大城市通病。
據上海各媒體報道,12月13日,圍繞時下上海交通等問題,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與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蔡達峰探討應對之道。其間,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盧漢龍等代表指出,要控制申城私家車數量,應把擁有“停車位”作為申請汽車牌照的前提條件。
7公里路,1個小時
張先生家住上海市徐家匯商業圈周邊,單位在威海路上,家離單位只有7公里。但他為這7公里傷透了腦筋:“我從家里出發,上延安路高架,路面通暢的話只要10分鐘就能抵達。但碰上高峰的時候,一個小時也不一定到。”
上海的高架道路擁堵狀況一般集中出現在上下班高峰,呈單向擁堵特征。上午9時,由內環浦西自浦東方向,私家車排起了一條長龍,舉步維艱。到了下班時間,如龍車流又堵在了相反的車道上。而雨雪天里的堵車狀況尤甚,一次交通事故就可能導致高架上半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堵塞。
1994年以來,上海一直實行拍賣、抽簽的方式控制私家車牌照的數量,這一舉措有效地緩解了上海演變成“堵城”的速度。但近年來,上海私家車牌照拍賣底價節節上升,2010年11月平均成交價高達 45291元。
“雖然上海每個月只拍賣8000~9000個牌照,但私家車的發展速度還是遠遠超過了道路建設速度。”上海市交管局一名官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堵車狀況在世博期間有所緩解。但世博結束后,一些大工程重新開工,占用了一定的道路,堵車又成為上海市民的煩心事。”
上海早在2004年就討論過征收擁堵費的問題。但目前來看,由于堵點過多、收費區范圍難以劃定,因此收取擁堵費的可能性不大。
除了堵車,市中心停車位稀缺及停車費高昂也是讓許多上海市民頭疼的問題。自去年7月起,上海推出了P+R停車場。P+R,即停車換乘,早上駕車停進P+R停車場,然后換乘地鐵抵達工作單位,下班后再坐地鐵到達停車場,駕車回家,一天的停車費僅需5~10元,既緩解了市中心交通狀況,又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不過,從目前實施的情況看,效果并不明顯,每天停車后換乘地鐵的市民數量有限。
發展軌道交通是治本之法
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楊曉光教授認為,無論是限牌、P+R還是收取擁堵費,都只是一時之計。日益龐大的私家車隊伍反映了市民對出行的需求。疏導交通,應通過其他出行手段滿足需求,而非限制需求。
“發展公共交通服務是唯一的治本之法。”楊曉光說,“一旦人們發現,相比私家車,軌道交通的成本更低、更方便,自然就會選擇后者。日本有非常發達的交通網絡,因此他們私家車使用率很低,極大地改善了路面交通狀況。”
與發達國家大城市45%%以上的公共交通出行率相比,2008年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到24%%。隨著私家車保有量迅速攀升,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比重的上升速度低于個體機動交通。日前上海市政協提出,“十二五”期間,降低交通領域碳排放、實施交通領域低碳發展最為切實可行的途徑,仍然是大力完善公共交通網絡、優化出行結構。
如今,上海已建成430公里軌道交通。在“十二五”規劃期間,軌道交通規模將達630公里。在設想中,10年后將有50%%的上海市民出行時選擇公共交通,而選擇公共交通的市民中,又有一半市民會選擇軌道交通。
上海市交管局有關人士表示,“規劃中,在市中心,軌道交通覆蓋極為全面,市民甚至可以選擇不同的線路去同一個地點,使某條線路特別擁堵的狀況不復出現。”
當市民們逐漸將出行方式從私家車轉至軌道交通后,道路擁堵狀況也將得到緩解。事實上,這些變化已經發生。過去,上海市中心的公交車,從起點到終點的十幾公里要行駛一個多小時。幾年前,上海的報紙上曾刊登過一則新聞:有個乘客在公交車上剝完了兩斤毛豆,也沒有抵達目的地。而今,隨著軌道交通的發展和公交車專用道路的開辟,公交車的速度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交管局曾經做過一個測試,公交車和私家車同時從徐家匯出發至人民廣場,最后是公交車先到。
如何緩解上海交通擁堵?無論專家還是官員,他們的態度是一致的:單雙號出行并不適用于上海。楊曉光說:“堅持發展軌道交通是治理道路擁堵的唯一方法,而究竟能帶來多大的效果,則仰賴于政府建設的決心和方法。”
治堵不學北京上海
廣州亞運后單雙號不限行
推薦閱讀
《北京市文物行政部門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辦法(試行)》本月開始執行,本市對59種涉及文物管理的行政處罰事項,按照較輕處罰、一般處罰、較重處罰三檔明確了處罰程序和處罰金額。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罰款、對法人或者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北京治堵有新招 干部改開私家車
地址:http://www.brh9h.cn/a/kandian/20101217/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