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訊 在VR大軍到來之際我們先簡單的來聊一聊為什么不看好國產的VR,首先資本總是緊跟熱點,從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開始,國內外上市公司投資該領域的案例就屢見不鮮。據VR日報查找相關信息不完全統計,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VR投資達18 億人民幣。業內人士預計,今年是中國VR產業爆發元年,而未來4年,市場規模將增長36倍至550億元。
但是投資歸投資,只要將投資進行細分,你就會發現資本對于國內硬件研發的關注度遠遠要比內容要低很多。投資重心的偏移,加上國人自己的不看好,致使整個硬件領域的相關價值被看低,認為做不出好的硬件產品。追根究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國山寨文化根深蒂固,產品硬件質量難以給人信服感
中國是制造大國,同時也被稱為是“山寨之國”,因為缺少專利的保護,甚至于國內都形成了一種“山寨文化”。
多年以來,國內大部分企業本身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外加國內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致使國內儼然成為一種不重視自主開發的社會風氣。總認為有錢就能買得到技術、甚至于買得到產品,習慣以噱頭造勢,企業用資金換技術、市場換技術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但是換來換去,產品最終還是以復制粘貼的形式,面向市場。致使在全世界的眼中,都覺得中國制造不行,而往往就是這種投機取巧的劣根性,致使其每行每業的硬件制造都難以讓人信服。
國內VR行業中噱頭多于實際技術進展
VR真正火起來也是近兩年才開始的事,但是經過這兩年的飛速發展,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進而由最開始的一枝獨秀,到現在的魚龍混雜,可謂是實現了質的跨越。且隨著資本的越演越烈,越來越多的企業將VR看做斂財的工具。
而在這些企業中,也可以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創業型企業,另一類是本身就擁有雄厚實力的企業。創業型企業基本上是以技術為導向,起步階段,除了要研發產品之外,還要花費大部分時間去眾籌以及通過各種宣傳手段為企業做大規模的宣傳,長此以往,工作重心就會嚴重偏移,進而使得研發產品一直停留在空殼階段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甚至于有可能說真正投入市場的產品跟當初的設想是背道而馳的,完全沒有技術性可言。
另一類具有雄厚實力的企業,首先它在資金的周轉上,較于創業型企業的拮據,就寬松許多,因為它本身就具備有在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而且在品牌的傳播度上,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搞宣傳。對于VR這一最新的熱點,當然不會被這些企業放過。
現有企業中除了自主研發一些VR產品之外,更多的是通過現金或發行股票的形式高溢價的收購VR企業,以最快的方式完成自己公司生態鏈的布局。但是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家企業真正在VR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VR硬件行業洗牌進行時,70%創業公司倒閉其中有部分轉行做內容
2016被稱為虛擬現實的“產業元年”。如今元年已經過半,雖有一些VR企業相繼獲得融資,但其中也有不少的企業在這個風口中走向沒落。
猶記得雷軍說過:“順著風口,豬都可以飛。”但是即使在風口上,也不是所有公司都能飛得起來,特別是對于硬件創業公司的日子就不太好過。VRZINC創始人劉云在一次采訪中就說到,在過去一年中,70%的VR硬件創業公司都倒閉了,2014年中國共有200多家做VR頭盔的公司,2015年只剩下60多家。對于這一觀點,業內的許多人士還是表示認同的,因為基于之前的滾滾創業熱,隨著資本的冷卻進而也是有可能的。
焰火工坊的CEO婁池也曾表示:“VR頭顯公司今年也會死掉一批,而混不下去的硬件創業公司和一些不賺錢的手游團隊,都轉到VR內容方面去了。”
因為在業內人士看來,硬件轉內容的最大原因就是成本。相比做硬件來說,做內容的成本更低,資本也更為青睞。而現在擺在大家面前更為殘酷的現實是,這段時間內,一小部分硬件領域創業公司拿到融資,得以繼續生存,而相當多的創業公司在還沒融到錢之前就已經倒下了。這是一個行業洗牌的過程,就像當年傳統手機大佬夏新&波導的敗落一樣的理,相信下半年還會在洗出去一批。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國內資本對于VR硬件領域的研發是忽視的,資源嚴重傾斜到研發內容領域,隨著資本的移動,人們的關注點也會從硬件開始過度到內容的研發。當人們的關注點所轉移,就會潛意識的認為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品不行,進而導致其真正進入市場的時候,人們不予買賬。
大陸手機廠商紛紛跟風做硬件,卻難以扛起中國硬件的一片天
近來國內除開一些傳統手機巨頭推出自己的VR設備外,一些互聯網手機廠商也紛紛組團進軍VR市場。廠商的瘋狂涌入,給虛擬現實領域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為大家帶來了一個冷思考——國內手機廠商紛紛布局VR,到底意欲何為?
1.資本市場炒熱。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VR行業市場規模為15.4億元,預計今年將達到56.6億元。如此大的市場吸引力,手機廠商又怎么錯過這個好時節。
2.市場趨于飽和。國產手機廠商難以開發出具有創新性和顛覆性的產品是不爭的事實,紛紛寄望于VR,無非是想借此勢頭拯救每況愈下的國產手機。
3.跟風試水。譬如在國內排名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華為,也發布了類似于三星Gear VR產品,卻并沒有公布該產品的上市時間以及售價。從表面上看,其似乎并不怎么看好VR對于公司利潤的貢獻,但是也不想放過當期的市場熱點,這個屬于智能終端的范疇,雖處在技術不成熟的階段,只要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科技爆點,那就不可能不做。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大多發布的VR產品,基本上就是作為手機的附庸,沒有真正的VR標準、內容規范以及規模商用的應用場景。但是未來將會有成千上萬的公司做VR,搶占底層技術市場,盡早站在生態鏈頂端才是王道。國內眾多手機廠商無非都是看中了這一點,如今上市的VR產品,也均是像智能手機一樣,走的是低價親民的策略,但是技術上的缺漏,極有可能會成為品牌致命的憂患,甚至于影響智能手機的市場銷量。
國內雖存在諸多問題,但在硬件技術上也并非一無是處
縱觀整個全局,國內雖然存在著諸多的毛病,但是在硬件技術問題上也并不是一無是處。比方說華為,作為在全球都排的上名號的公司,撇開其它不提,在技術上是有這個積累的,即便其現在處于跟風試水階段,一旦專心去研發,打造出爆款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而且中國在VR一體機技術上,其技術水平在世界都稱得上是前列。只是現在國內資金嚴重偏移至內容領域的研發,從而致使整個硬件行業的價值被看低。
也不知道小編分析的是否有道理呢?你怎么看呢。
推薦閱讀
專注智能科技市場研究的調研公司IDTechEx 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可穿戴設備市場市值將超過300億美元,到2018年,該市場將以10%的增幅穩步增長至400億美元;到2>>>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今天我們聊一聊為什么不看好國產VR硬件
地址:http://www.brh9h.cn/a/guandian/yejie/30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