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智能硬件領域爆出重磅消息——可穿戴設備知名廠商Misfit 被收購,收購方是全球第三大腕表集團 Fossil。
這家成立于 2011年 的公司,曾是 “自我量化” 運動里的明星公司, 最終以 2.6 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
也許,這正是一個結束,智能穿戴創業 1.0 時代的初創公司命運基本塵埃落定;也許,這正是一個新開始,智能穿戴 2.0 時代的開始。

智能穿戴創業1.0
第一代智能穿戴初創公司興起,源自 “自我量化” (Quantified Self) 運動,受惠于 iPhone 等設備支持藍牙 4.0 協議。
在 “自我量化” 的概念提出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看來,隨著傳感器廉價化、移動化,隨時隨地量化及記錄自我數據甚至環境數據將成為常態。
2011年,蘋果推出支持藍牙 4.0 的 iPhone 4s,手機量化數據不再是 Nike 的專屬(Nike+)。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智能硬件也成為了 Apple Store 里的新品類。
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新硬件公司,比如 Misfit、Pebble、Fitbit、Jawbone UP 等,都是這一時期初創公司的最典型代表。
這些公司多在 2011年 前后成立,2012年 前后推出自己的第一代產品。在智能手機創新乏力時,他們給業界帶來了新的機會和希望。這一批公司,就如同 2007-2008年 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一樣,迅速成為了這幾年內的明星公司。

智能穿戴創業1.0謝幕
2012年,在 “可穿戴設備元年” 的熱潮里,一家叫 Zeo 的公司關門,并沒有引起過多的波瀾。幾年之后,Zeo 遇到的問題——產品亮點不足,品牌知名度弱,競爭擠壓,商業模式未探索成功等問題,都在智能穿戴 1.0 時代的公司身上重演。
與 Zeo 類似,智能穿戴 1.0 的創業公司,瞄準的都是大眾用戶,他們注重生活品質,有一定經濟收入,追求健康生活,自我約束力強,愿意為未來的健康買單;推出的產品強調設計感,早期價格均在 100 美元以上;產品多通過藍牙或者 WIFI 協議,與手機相連,云端記錄健康數據,并規劃在未來提供健康指導及其他服務。
普適性的產品特點,工具性的產品屬性,他們的命運最終也如同 2007-2008年 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一樣。
產品亮點不足
生于 iPhone 4s 前后,受惠于藍牙 4.0,這一批新硬件明星公司,多圍繞手機這個中心推出其產品。
不少公司還與蘋果等手機廠商有千絲萬縷聯系。Misfit 的聯合創始人 JohnSculley 是蘋果的 CEO,蘋果 CEO Tim Cook 在 Nike 任董事……
這也注定了第一批新硬件公司出品的產品,必然無法脫離手機單獨使用,成為手機的附庸。即使是最被寄予厚望的手表,也未能成為獨立設備,創造出殺手級應用。
監測體征數據,是智能穿戴 1.0 時代最主要的賣點之一。然而監測數據不準、監測數據無用等問題,這些都是 1.0 時代創業公司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大公司競爭擠壓
產品缺少亮點,研發門檻低,品牌知名度不高,最終為大廠商做了嫁衣。創業公司種樹,傳統廠商摘果,成了常態。新硬件復興,最終成全了傳統廠商產品升級。
在手環推出三年后,小米投資的華米推出手環,最低售價 79 元,銷售量超過千萬。在智能手表推出三年后,Apple 推出了 Apple Watch,單日訂單量達到百萬,一舉成為出貨量第二的廠商。
在三星、聯想、華為、中興、雷蛇等品牌廠商紛紛入場后,供應鏈日趨成熟,有品牌、流量、或者用戶的傳統廠商紛紛推出健康類產品,妄圖分一杯羹。連傳統調味廠商李錦記也玩跨界,推出 HeHa 手環。
騰訊這樣的大平臺入局,推出糖大夫血糖儀,并不罕見。傳統醫療設備廠商,推出相應升級產品,也是常態。
壓力之下,Jawbone 一度陷入財政危機,即使已經拿到小米、京東融資的 Misfit 也難幸免,最終及時止損在高位出售公司。
反而是與 Apple 關系密切的 Nike,在可穿戴風頭正勁的 2014年,停止了手環業務,避免了研發損失、股價下跌風險。
商業、管理經驗匱乏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如同 Nike 一樣幸運。這些初創公司的創始人,更像是 2007-2008年 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有實現項目的能力,卻缺少商業及管理經驗。
Misfit 的內部管理和協作并不順暢,比如今年CES Asia 期間,有中國區的員工曾向 36 氪抱怨,全球副總裁Justin Butler向媒體曝光了他本不應該知道的微信項目。Misfit 的內部亦有員工曾向 36 氪爆料,公司存在偷稅漏稅嫌疑(暫未經證實)。
與 Misfit 創始人 Sonny Vu 親近的人近期向 36 氪透露,“關于收購,只敢恭喜,不敢尋,背后涉及的關系很復雜”。業內人士猜測,一是銷售壓力大,二是與小米及華米的關系難以協調,三很可能高層之間也存在矛盾。
截止目前,Fitbit 已經上市,Basis 被英特爾收購,Nike 已經停止業務。Misfit 被收購,或許正是第一代智能穿戴創業公司的集體謝幕。上市或者被收購,對于創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好結果。
依然還在堅持的公司,或許還要迎來更激烈的競爭、更殘酷的現實。
智能穿戴創業2.0何去何從?
如果說,智能穿戴 1.0 創業,像是移動互聯網工具時代的創業。新的機會和趨勢,是否也會遵循類似的發展趨勢呢?
在綜合整理了多位從業者、創業者、觀察者的觀點,及行業信息、其他行業的發展趨勢后,我們認為接下來智能穿戴創業領域或許會出現如下變化:
1、慢性病人群可能會成為首先接受穿戴產品的人群。比如,英特爾去年就已經同 Michael J. Fox 基金會合作,研究利用可穿戴設備,治療帕金森綜合癥。
2、ToB 市場或迎來機會。美國政府、保險業,已經成為智能穿戴設備最重要的采購商之一。這不僅需要廠商提供軟硬件產品,還需要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3、傳統產業入局會是長期趨勢,醫療器械類的公司將在產品的生產、研發、渠道、品牌方面具有長期優勢。
4、隨著生產制造的門檻將進一步降低,針對特定人群,打造產品和品牌或成為新機會。
推薦閱讀
最近接連看了多家老牌互聯網公司的Q3財報,頗有些感慨。那種感覺就像你少年時代關注過的那些偶像明星,十年過去了,有的人老珠黃,美人遲暮,有的不再美艷,但更生風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智能穿戴1.0謝幕:2.0時代 創業公司何去何從?
地址:http://www.brh9h.cn/a/guandian/yejie/29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