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尊老敬老、守護晚晴」的傳統節日氛圍中,我國老齡化社會下老年群體對「觸手可及的健康保障」與「零門檻的服務體驗」的需求愈發凸顯。記者觀察到,中國人保、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頭部險企已紛紛行動,依托線上平臺探索適老化健康保障體系。
產品端:直擊投保痛點,讓高齡與慢性病老人「有保可依」
老年群體投保難,往往卡在「年齡上限」與「健康門檻」兩道關。從市場實踐來看,頭部險企已開始突破這兩大壁壘,但側重點各有不同。
平安金管家此前推出的平安行·中老年人意外險頗具代表性,該意外險將投保年齡放寬至85周歲,覆蓋日常跌倒、骨折等高頻意外。太平洋保險也推出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可投的太平洋健康藍醫保·百萬醫療險(免健告版),投保年齡上限設置為80歲。
同時,作為險企頭部的中國人保,也在自家APP上線多款適老產品:60-79歲可投報的”孝順保中老年人意外險“,涵蓋老年高頻意外場景;「三高」群體可投保的“悠樂保防癌醫療險”,28天-70周歲均可投保,還有六年保證續保、患癌理賠后仍可續保,讓「身體有小毛病」的老人也能「有保可依」。
“以前買保險,要么說我年紀大,要么嫌我有高血壓,人保這款防癌險真是為我們三高人群考慮。”家住北京68歲的王阿姨的反饋,正是中國人保APP產品升級的核心價值:讓老年群體不再因「年齡」或「慢性病」被保障拒之門外。
服務端:破解「出行不便」難題,把健康服務「送」到老人身邊
對老年群體而言,健康需求不僅是「事后保障」,更在于「日常守護」。子女不在身邊時的突發不適、常規的用藥咨詢、看不懂體檢報告的困惑,都需要即時、便捷的解決方案。而出行不便,恰恰是老年群體獲取線下健康服務的最大阻礙。
針對這一難題,平安金管家側重「線下健康場景延伸」,聯合社區開展老年健康講座、免費體檢等活動。太平洋保險APP則聚焦「大病就醫通道」,為投保用戶提供合作醫院的掛號協助服務。
目前大多數險企的服務解決方案,都面臨覆蓋人群窄、對「日常小毛病」的解決能力較弱的問題。中國人保APP則依托線上技術與資源整合能力將服務重心放在「線上即時響應」,其健康商城提供的「快速問診、電話醫生、智能分診」三大核心服務直擊痛點。老人無需操作復雜界面,通過子女協助或一鍵電話溝通,就能快速連接全科醫生。遇到突發不適,在線醫生能根據癥狀初步判斷病情并協助分診,避免盲目就醫。日常用藥咨詢、體檢報告解讀等需求,電話醫生可提供1對1細致解答,相當于為老人配備了「24小時在線的家庭健康顧問」。
“上次半夜心慌,孩子不在家,我打了人保的電話醫生,醫生教我怎么緩解,還提醒我調整用藥,比去醫院排隊方便多了。”上海的李爺爺(72歲)說出了自己的經歷。這種「足不出戶享健康服務」的價值對行動不便的老人而言,「隨時能問、馬上能解」的服務,比「遠在天邊的大醫院通道」更實用。
從「支付端」到「需求端」 險企適老服務的溫度升級
頭部險企的適老探索,本質上是一場「視角轉變」。當行業仍慣于從“支付端”發問“老年人能買什么”時,已有先行者換到“需求端”追問“老年人真正需要什么”——銀發用戶不再被簡單貼上“下沉市場”的標簽,而被視為“需要差異化服務的特殊群體”。
這一轉變,不僅呼應了銀發經濟的深層脈動,也重申了金融企業的社會責任:打破“數字鴻溝”不是簡單地放大字體,而是從產品、流程到情感體驗的全鏈路重配;傳遞溫度也不止于節日慰問,而是讓科技與保障長期“俯身”,貼合老年人的生活節奏與痛點。
當重陽將至,“守護”與“陪伴”的話題被重新提起。那些把適老產品做成“防護盾”,把便捷服務搭成“連心橋”的實踐,正在為更多長者繪就“老有所保、病有所問”的安心日常——或許,這才是節日里最實在的“暖老”心意。
推薦閱讀
在剛剛結束的國慶中秋假期,黃金上漲再次成為熱議話題。10月8日,國際金價突破4000美元/盎司大關,這距離金價突破3900美元/盎司關口,僅過去了5天。截至10月8日,COMEX黃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重陽暖「保」:險企以適老服務與健康守護,繪就晚年安康圖景
地址:http://www.brh9h.cn/a/caixun/cjnews/315285.html

網友點評
精彩導讀
科技快報
品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