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大雨點小的“京蘇”電商大戰熱熱鬧鬧地吵了幾天后,大家突然發現主角已經換人了——既不是當事人京東和蘇寧,也不是熱情高漲的消費者了,而是變成了亢奮的媒體。
不得不承認,此次電商價格戰,是傳統媒體對互聯網態度轉變的一個分水嶺。以前,網絡江湖的那些事兒,許多傳統媒體是不屑一顧的。這次,從報紙到電視廣播各類傳統媒體不惜版面的報道,一方面說明互聯網確實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說明媒體上套了:在需要熱點、需要話題的時代,終于找到一條制造熱點的捷徑,這也是為什么消費者對電商大戰冷眼相待時,媒體卻是如此的亢奮。
不過,媒體的亢奮,媒體的猜測,媒體的評論,代替不了事實真相,也解答不了消費者心中的疑問!熬┨K”電商大戰既是一場不正常的競爭,也是一場有默契的炒作,但這樣的炒作有沒有侵犯消費者的利益,有沒有突破法律的底線?炒作過后,政府該上場給公眾一個說法了。
雖然,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已關注到事件,但他亦表示,判斷這場“價格戰”是否違法,需要有法律法規做依據,需要價格主管部門、工商執法部門等執法主體依法調查取證后,才能下結論。既然如此,作為大家普遍關注的事件,作為對中國電商未來發展模式和格局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不管企業有無違規政府監管部門都應該介入調查。
更何況,劉強東公開宣稱,“京東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零毛利必然是低于成本的,那其是否違反《反壟斷法》,其是否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監管部門是不是也要認真查一查?
其次,無論是京東,還是蘇寧的絕對低價承諾,和消費者的感受明顯是不一樣的,甚至有媒體曝出先漲價再降價的丑聞,當然更多的是降價商品缺貨,到底是真缺貨,還是低價惜售?是真降價,還是虛假宣傳?消費者心中都充滿了疑問。顯然這樣的疑問,需要有權威調查者來解答,毫無疑問這是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做的事情。
“京蘇”電商大戰的爆發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必然性是國內電商盈利模式之困,做電商看起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讓諸多電商只能拿資本的錢補貼消費者,在燒錢圈地的無底洞中,越來越多電商變成了“先烈”,幸存者要活得更好就必須取得更大的話語權;偶然性在于劉強東是天生的營銷大師,每次價格戰不僅讓他賺足了眼球,也給京東省了大筆的廣告費,當然這其中還有京東IPO受阻,蘇寧頻頻發債進軍電商的因素。
不管是必然也好,偶然也罷,這都不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消費者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了保障。政府作為老百姓的公仆,自然要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事實真相來回答公眾的疑問。
推薦閱讀
8月17日沒有期待中的大面積降價,沒有期待中的大幅度降價。經過電商兩日“價格戰”的洗禮,不少消費者感受到,“無底線降價”背后只是商家一種低成本的營銷策略。在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炒作該結束了 政府該上場了
地址:http://www.brh9h.cn/a/b2b/20120819/8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