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兩家光合作用書房直營店毫無預警地停業了。2011年10月29日,光合作用五道口店和現代城店均沒有開業。在五道口店一樓雜志區,所有雜志已被清空,二樓圖書區內鐵門大敞,但所有書架圖書一本不剩,書店咖啡屋空留幾個杯盤。書店內紙張、灰塵零落滿地,一派蕭瑟。
據已經“被辭職”的店員介紹,五道口的光合作用書房幾年來持續虧損,店內多名員工遭遇欠薪,目前處于失業狀態。光合作用書房總經理孫池接受電話采訪時稱,近幾年來,房租、水電等成本急劇上漲,光合作用的銷售連續4年下滑,今年更是下滑了40%,銷售和成本兩頭夾擊,壓力在不斷增長。
光合作用書房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民營書店代表,高峰期曾在全國開設31家分店。分析其無以為繼的原因,除了書房自身經營不善,管理落后外,來自新華書店體系以及網絡書店的競爭是重要原因。
主渠道與二渠道的楚漢之爭
從新中國成立到1982年,中國的書店完全國有,新華書店的網絡如同郵局,遍布各個大中小城市。當時的出版業完全沒有民營企業的影子,實行“統購統銷”,也就不存在競爭。1982年,《國家出版局關于圖書發行體制改革問題的報告》出臺,為民營書店打開了一扇門。
隨著民營書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與新華書店系統分庭抗禮的局勢。于是,出版產業的發行渠道劃分為新華書店掌管的“主渠道”,與民營書店代表的“二渠道”,一直沿用至今。
在20世紀90年代,很多城市都有從個體小書攤成長起來的民營書店,這些書店占據著除教材外的一般圖書銷售量的半壁江山。根據《中國出版年鑒?1985》,1983年全國書店銷售網店數量為75983家,1984年增至113503家,增幅49%.增加的網點絕大多數是民營書店。
民營書店的大量崛起必然給國有書店帶來沖擊。民營書店經營靈活,服務意識強,市場嗅覺靈敏等特點讓國有書店更難與之競爭。
電影《網絡情緣》就可以看作展現民營書店與國有書店的縮影的故事。電影講述了兩個書店的競爭,一家是大型連鎖書店,圖書種類齊全,管理規范成熟,但缺乏活力與變通;另一家是角落里的小書店,經營范圍狹窄,但員工各個熱情洋溢、充滿活力。
現實中,民營書店給圖書行業帶來新感覺。光合作用書房正是其中的代表,其倡導“在書與非書之間,悅讀延伸世界”的理念,為“悅讀”營造了舒適的氛圍。與光合作用書房同時發展起來了一批個性鮮明的民營書店,通過更周到的服務吸引了大批讀者。
可惜,民營書店輝煌期并沒有持續太久。從2004年開始,新華書店積極彌補自身不足,不僅大興土木,更在服務質量、圖書種類上下功夫。同時,新華書店的股份制改革拉開帷幕,2007年改革完畢。
改革后的各地新華書店從統購統銷的經營模式轉軌到自負盈虧的模式,與民營書店基本相同。因為原有的土建直接劃分給當地書店,所以即使自負盈虧,新華書店也帶有一個先天優勢,不需要付房租。省去了房租的煩惱,新華書店系統內的書店成本比民營書店下降了很多,競爭力自然提高了。但是,不是所有地方新華書店都一帆風順,一些冗員眾多,經營不靈活的書店也被合并或整合起來。
另外,新華書店網絡覆蓋面廣,整合后的規模效應得到很好體現。連鎖式的新華書店系統的圖書銷售網絡更寬了,自然就有了向出版社討價還價的籌碼,例如要求更大的折扣和更長的賬期。業內人士介紹,現在,出版社給主渠道的折扣賬期會比二渠道長幾個月,折扣基本已經可以一碗水端平,省店的折扣可能比下級店多些,但是折扣基本會按照訂貨量和以往合作情況而定。
傳媒大學出版社的一位資深發行人員對記者說,新華書店的網絡就像郵局一樣,很小的縣城都有,所以能夠承接大項目,比如農家書屋,這個特質是民營書店不能比的。
農家書屋是專門為滿足農民需求,引導農民閱讀而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自2008年項目起動,到2011年8月,全國共建設農家書屋38萬家,2012年預計建設50萬家,覆蓋全國。如此大的訂貨、送貨量,只有新華書店系統有能力承接。
新華書店系統的另一個優勢是中小學教材的“獨家發行權”。據黑龍江出版總社教材部黃鐵鋒介紹,在我國,中小學教材的發行都是首先由教育行政部門和出版部門聯合審定,確定書目后交由新華書店征訂,各學校選用。教育系統匯總報數給新華書店,由出版總社統一印制,新華書店在拿到教材后送到各個學校。很明顯,中小學教材被新華書店系統壟斷了。壟斷代表著高利潤和定價權,新華書店從中小學教材的發行獲取了較高利潤。
實體書店的困境
從國有書店的優勢不難看出,民營書店與之競爭的空間很有限,只能通過加強自身的經營管理和市場推廣兩方面突圍。網絡書店的蓬勃發展讓夾縫中生存的民營書店活得更辛苦,也讓樹大根深的國有書店嘗到了苦頭。一方面,網絡書店不需要店面,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一些網絡書店為了提高點擊率不計利潤,把價格下調到與成本持平甚至低于成本。
1995年創立的亞馬遜公司是網絡書店的鼻祖,從此給圖書銷售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2年亞馬遜第四季的凈利潤約有500萬美元; 2011年亞馬遜第一季的銷售額達到98億美元,凈利潤2億美元。
網絡書店憑借更低的折扣、更廣泛的書目和更方便的檢索方式等特點逐漸代替了實體書店。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圖書,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金錢,因此成為讀者購書的首選。民營書店在網絡書店的沖擊下大量倒閉,新華書店也有所收縮。2004年上海思考樂書店倒閉;2009年上海昂立書店停業。不僅在中國,外國大型書店也不敵網絡書店。2011年2月,擁有674家分店的世界第二大書店連鎖巨頭、美國鮑德斯(Borders)遞交了破產申請。
對于光合作用書房北京直營店的倒閉,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表示,不能把民營書店的倒閉完全歸結為經營不善。當前實體書店經營困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網絡書店和大型書城的沖擊,另一個是價格原因。
電子商務的沖擊下,實體書店的經營都面臨困難,民營書店更甚。書店與出版社之間采用賒銷制,書店需要堅強的現金流來支撐進貨,F金流一旦斷裂,書店不能支付出版社賬款,出版社就不會再給書店發書,書店沒有新書,也就不能吸引讀者,陷入惡循環。已經有不少書店拖欠大量出版社賬款最后只能關門躲債的例子。
林業出版社的發行人員說,實體書店也不是到了絕境。有一些書店與當地的出版公司結成同盟,形成出版集團,然后打包上市。出版集團擁有圖書全產業鏈,打通從圖書的制作到終端銷售的各個環節,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比單一的出版社和書店都更具競爭力。
已經在港交所上市的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由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與多家新聞出版產業集團聯合,按照上市公司標準建立的我國第一家大型股份制出版發行企業。其中,持股85.92%四川新華發行集團公司控股股份公司就是四川新華書店。之后,安徽、江西和湖南的新華書店省店也紛紛上市。
目前有消息稱新聞出版總署正與有關部門協商減免實體書店稅費。這似乎是給實體書店一次涅的機會。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書店行業必須轉型,否則僅僅減免稅收是不能救實體書店的。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b2b/20120315/4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