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短表達我的觀點:之前交通、工業的發展,拓展了人類肌肉的能力;通訊、互聯網的發展,將提升人類大腦的能力。目前人類還處于把互聯網當一個工具使用的階段,終局的階段是人類的意識與某種網絡(也可能是互聯網)“有機”整合。當然這個終局有點科幻,一時半會兒見不到,所以下一個十年,我認為大致的方向是通過互聯網在網絡深度用戶中催生群體智慧并最終反過來幫助全體人類提升生活水平。
PS. 小馬哥這個問題拔得很高,幾乎是哲學層面的問題,所以我也只能當思維體操來預演未來的發展過程,沒什么數據支持,只求邏輯和論據上沒有大錯,大家權當笑談。
1. 解決兩個問題。
互聯網到目前為止,宏觀上只解決了兩個問題:A. 通訊 B. 把現實世界中的實物和人類大腦中的知識結構化,用數字形式存儲,并支持結構化的檢索。所以那些能大范圍解決通訊問題,或大范圍結構化高價值信息的企業都成長成巨無霸了。比如解決通訊問題的QQ(IM)、Facebook(狀態)和解決結構化信息問題的Google(文本、知識)、淘寶(商品)等。
2. 解決問題之后的商業化。
通訊和信息結構化,是互聯網在這個階段被人類需求內在驅動的,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計算資源和光速傳遞信息,來解決一些以前很難解決的問題,比如檢索全世界的書籍、和地球背面的人實時互動。
但作為一個企業,只做這些是活不下去的,或者說這兩件事本質上是“公益”的,是人類被“天賦”的權力。所以他們都會在解決這兩個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需求加工,這種加工是企業利潤的來源。比如淘寶讓賣家把所有商品信息都結構化了,這一步有“公益”的性質(所以只能免費),但下一步——“促進交易” 就是淘寶在這些商品基礎上提供的增值,這是它的利潤來源和競爭壁壘。同理的有:Google的搜索+廣告匹配、騰訊的IM+娛樂、Facebook的用戶狀態+社交/應用等等。
這種A+B的模式可以在幾乎所有成功的互聯網公司身上看到,所以很標準的互聯網公司成長路徑是:免費提供服務(先解決一個公益需求)+ 收費提供增值服務(對公益需求再加工)。所以我一直認為主要靠品牌廣告(后付費)的模式,都不是純血統的互聯網公司,所以也很難把規模做得足夠大(因為無法借力互聯基因中的“可擴展性”。純個人看法,估計會被大家挑戰^_^)。
3. 商業化部分的需求在變得更感性。
最近這十幾年,互聯網向生活領域不斷深入,漸漸從一個生產工具向生活工具發展。驅動這種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網民數量的不斷增長(從專業人向普通人發展)。這其中還有一個背景是普通網民中的女性比例在不斷增加、而且女性對網絡的使用深度在不斷加深(生產聽男人的,生活聽女人的,關于這點我認為幾萬年前的原始人階段就定型了 ^_^)。這個過程是漸變的,沒有也不會在某個時間突變。
生活和生產之間的差別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生產相對理性,而生活中的感性成分更多。舉個例子,搜索引擎是很典型的生產力工具,我用百度搜索“戰艦”,期望的目標是“準確”,這是很理性的;而我在豆瓣找電影,我想要的是“好看”,這是感性的。
所以,同樣把“電影”這個信息結構化的兩個網站,在加工需求方面,走了不一樣的路(A+B,B的部分不一樣)。百度更理性而準確、豆瓣更感性而人性。
4.感性問題需要群體智慧來解決。
為了繼續下去,我得加入一個只是我認為正確的論據:人類肯定會期待互聯網越來越“聰明”,能解決更多感性的問題。(這里有一個可能的佐證是百度上的尋址搜索越來越多,因為大家把百度用于解答生活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但會發現它解決得不好。)
那么感性的問題應該怎么解決?
工程師們花了很多的時間試圖讓計算機能“思考”(AI),但計算機是完全理性的,它不會作出任何感性的判斷,所以從這一本質上來說,我完全不指望未來十年內,某臺計算機會完全自主地幫我選片子看,無論它的計算能力有多強、算法有多精巧。
但計算機有一個能力很強,那就是“簡單粗暴”。通過計算機可以大規模地收集、存儲人類的行為,而人類大多數行為是“無意識”的,這在一程度上等同于感性的。
所以,當計算機大量積累人類在網絡上的行為,我們有可能再通過一個簡單粗暴的算法,處理這些積累下來的行為數據。這個處理的結果,會表現出一定的感性成分。
而且,當互聯網連結足夠多的節點(人),在這些人之間有足夠多的聯系(不是社交關系,這種聯系是由系統規則決定的),再按上面說的方法處理這些人的行為數據,它的運作就會有一點像——大腦。
說白了,就是把人類的大腦當用作CPU的邏輯門來看,只要你有能力把足夠多的大腦都連結起來,就有可能讓你的系統產生一點點“智慧”。我把這個叫做群體智慧。
群體智慧中的個體并不了解自己成了一個邏輯門,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某個目標行事。但最終,他們的行為被匯總成一個幫助別人決策的結論。
5.我認為這樣是可行的。
從第4點開始基本上都是“我認為”了。我個人的判斷,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具備可行性,特別是把時間限定在十年之內。
目前已經有很多服務已經有這種思路的雛形(很多所謂social的服務,背后邏輯都是這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服務是基于結構化的信息+結構化的人類行為,這樣才可能提供更加“聰明、感性”的服務,提升更廣泛的人類群體的生活水平。
未來,互聯網能告訴我們什么電影最好看、哪個地段買房最劃算、哪款衣服最流行、哪個餐館最好吃……所有這些答案,不來自計算機,而來自被連結了的大腦。
推薦閱讀
雅虎CEO斯科特湯普森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8日上午消息,雅虎CEO斯科特湯普森(Scott Thompson)周一向員工致信,對他的學歷造假事件引發的風波道歉,但并未披露具體緣由。 以下為斯科特信件正文: 我想與大家分享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陳琪:下一個十年,互聯網大致方向在哪?
地址:http://www.brh9h.cn/a/43/20120508/5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