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CEO劉強東(TechWeb配圖)
TechWeb編輯推薦:業界還在評論“劉強東應該踩剎車了”,質疑“京東已經失控”的時候,京東商城創始人、CEO劉強東卻踩下了油門,再次提速。
2月20日,京東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啟動電子書刊業務。在品類拓展的道路上,劉強東再下一城。這只是京東品類拓展的一環,去年6月京東就開通了機票業務,本月初,京東進軍在線酒店業務,2月10日,京東攜手奔馳smart汽車,宣布啟動網絡銷售smart汽車。更早的時候,京東進入了百貨、圖書領域。
京東副總裁吳聲接受本刊采訪總結說,京東是要打造“全在線生活平臺”。
每次邊界拓展,劉強東都掀起了一場戰爭,敵人從國美、蘇寧、當當,直到現在的淘寶。每次戰爭都是硝煙彌漫,遍地狼籍,京東卻總是愈戰愈強。
這一次,劉強東遇到的對手—馬云,與他之前戰勝的都不一樣,劉強東能否全身勝出,2012年是關鍵之年:從2004年起,他與馬云對電商未來的路徑選擇將分出優劣。
“插紅旗”式擴張
劉強東首先的戰場是全品類。他曾放言京東要有上千萬種商品,而現在只有200萬。
2010年京東確定全品類戰略之后,開始不斷地擴張。首先進入日用百貨,然后是圖書音像,“只要是蘇寧、國美、沃爾瑪有的東西都要上。”劉強東說。而除了實物產品外,最后還包括虛擬產品,比如旅游產品、電子書 刊。
上哪些品類,哪些品類先上?他說這與戰略相關,由京東信息管理系統決定。“什么品類好賣,什么品類不好賣,我們其實并不關心,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快把所有品類都上線。京東商城對每個品類都有分級,從A到F,銷售額前20%被列為A品類,第二個20%是B品類,以此類推。”
品類拓展使京東成為中國電商的高鐵。即使是在中國互聯網領域,也沒有公司比劉強東膨脹得更快。2010年,京東交易額超過100億元,2011年,京東交易額超過300億元,2012,京東的目標是向1000億元看齊,劉強東速度讓人咋舌。
規模與盈利
劉強東的另一個戰場則略顯隱蔽—修正京東的商業模式,目的是規模擴展的同時降低燒錢速度,早日實現商業本質—盈利。
迄今為止,京東的經驗只是“價格戰獲得用戶”,卻沒有證明盈利能力。劉強東面對這個問題時,每次都語焉不詳。
記者采訪獲悉,京東商城正在進行IM內測。這款即時通訊工具有Web版和客戶端兩種,功能類似淘寶旺旺,將來主要用于客服和第三方商家溝通使用。就像旺旺之于淘寶一樣,此類IM客戶溝通更適用于入駐開放平臺的中小商戶,而不是已經形成規模的B2C網站。
修正模式使京東增加了另一種盈利來源,即天貓商城目前的傭金模式:按品類不同,收取第三方銷售商3%至5%的傭金,這是一種“輕資產,深互聯網”模式。天貓商城通過這種商業模式賺得盆滿缽滿:以天貓交易額1000億計,傭金比例取中間值4%計,天貓2011年通過這種模式實現營收40億元。這不能不讓燒錢不止的劉強東眼紅。京東2012年如果POP平臺交易額200億元,則將實現收入8億元。
京東拼天貓
去年底,劉強東宣布不使用支付寶,借此打壓大淘?寶。
對于京東與劉強東而言,更擔心支付寶收集京東商業機密,包括總交易量,單品類交易量,交易量的高峰與低谷。支付寶與天貓同是阿里系企業,把這些數據提供給天貓,會成為天貓對付京東的依據。劉強東覺得:支付寶是個攝像頭,還是對手的攝像頭,會扮演“無間道”。
而最根本的沖突是,京東與天貓要爭做B2C行業的老大,馬云與劉強東要爭做電商行業的老大,劉強東不愿京東成為對手賺錢的工具。
原文鏈接:《環球企業家:劉強東下一個強勁對手是馬云》
推薦閱讀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楊元慶 新浪科技訊 3月13日上午消息,據港交所股權資料顯示,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楊元慶于3月8日減持250萬股聯想集團股票,每股平均價格6.85港元,套現總額1712.5萬港元,減持后楊元慶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劉強東:下一個強勁對手是馬云
地址:http://www.brh9h.cn/a/43/20120314/40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