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誕生這十幾年來,發展迅速,同時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4Chan創始人面對如今的互聯網,禁不住發出了感嘆:曾今嫉惡如仇的“互聯網文化”已經逝去。
過去十年中,“互聯網文化”一詞指向的都是極客與網絡惡作劇者、好斗的黑客激進主義者、黑客、噴子以及文化基因創作者的群體——含義也許并不寬泛。
到如今,這或許已成為對“互聯網文化”一詞最精準的定義了,鑒于互聯網業已成為數十億人日常訪問之地,已不再是不到十年前那個極客圈內人的避風港了(但無論如何,它明顯正在被由應用組成的平行網絡所取代)。
網名“穆特”(Moot)的克里斯托弗·普爾是互聯網江湖中一位傳奇人物,他為曾經盛極一時的“互聯網文化”做出過不小的貢獻,創建了這種文化的支柱之一:一家名為4chan的網站。4chan高度發散性的討論孕育出了顛覆性質的網絡運動“匿名者”(Anonymous);該網站成員還喜歡干一些諸如劫持《時代》雜志(Times)年度人物調查頁面,然后將金正恩放到第一名的事情。
普爾表示,他曾經所熟知的互聯網文化已經一去不返。“隨著網絡文化轉移到線下、通俗文化轉移到線上,兩者相互交錯,進而變得同質化。”
而其中存在一個問題,原因和上周五在陽光普照的迪拜落幕的一個會議有關。在那里,來自全球各地的政府代表團就一項國際條約進行了投票,該條約實質上就是試圖在互聯網監管上賦予聯合國更大的權力。它不具法律約束力,要到2015年才會生效,而且慶幸的是約有80個國家拒絕在其上簽字。但這樣一份條約在國際舞臺上的提出,其本身就標志著互聯網管理工作從技術標準組織的工程師手中,向政府利益挪近了一步。很多人擔憂這可能會打開閘門,讓更多的審查趁虛而入,乃至使DNS的基礎架構發生改變。“我感覺,政客們動用立法改變互聯網運作的基礎結構,這點尤其堪憂!逼諣柋硎。
換做是五年前,當普爾的4chan剛剛催生名為“匿名者”的互聯網激進人士新社群時,像此次在迪拜召開的會議可能會激發更加激烈的反應,諸如大規模網絡抗議、針對政府網站的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數據盜取、黑客攻擊,甚至還可能出現街頭抗議。但這次的抗議聲勢相對較弱。小部分黑客臨時性攻陷了聯合國相關網站,另一個名為TeamGhostShell的團體攻擊了若干較為高調的政府組織的網站。
整體而言沒有引發特別劇烈或長時間的輿論關注。相比較之下,2010年,在匿名者組織旨在為維基解密(WikiLeaks)泄憤而對貝寶(PayPal)發起的攻擊中,超過7,800名志愿者踴躍加入同一個互聯網中繼聊天(IRC)的公共頻道進行聲援,并激發了數以千計的報道。而這次,像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絡上的類似活動反應寥寥。沒有來自Reddit和維基百科(Wikipedia)等網站的強烈抵制,后者曾于2012年1月關閉網站,以示對等待國會批準的版權法案(簡稱SOPA與PIPA)的抗議。
推薦閱讀
DoNews 12月24日消息 據內部人士透露,YY CEO李學凌的代表已于12月19日赴云南與邢帥網絡學院進行溝通,開出了投資1000萬元的條件,挽留該教育機構繼續留在YY平臺之上。 邢帥網絡學院,是一家使用YY為教學工具的網絡I>>>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21227/8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