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程師保羅·巴蘭
北京時間9月4日消息,美國IT雜志《連線》網絡版周一刊登評論文章稱,波蘭裔美國工程師保羅·巴蘭(Paul Baran)的相關理論研究,對于當今的互聯網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功不可沒。
以下為文章全文:
巴蘭最初希望組建一個能夠在核戰爭狀態中保持運行的通信網絡。而他最終所發明的一些基礎網絡技術,也構成當今互聯網產業的基石。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巴蘭在蘭德(RAND)公司擔任技術工程師。蘭德組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并扮演著美國軍方智囊團的角色。在蘭德工作期間,巴蘭開發了一套新型通信系統。該系統的主要特色是:如果部分系統被核武器摧毀,整個通信系統仍能夠保持運行。在那個年代,人人都在談論冷戰、核武器威脅等情況。
從基本原理上講,巴蘭開發了這樣一種通信系統:將通信信息轉化成很小的信息單元,然后再利用通信網絡中的“節點”將這些信息單元予以傳輸。如果其中某個節點損壞,則別的節點能夠馬上代替進來。1964年,巴蘭發表了有關該通信系統的學術論文,題目為“分布式通信系統”。數年之后,該論文又成為ARPAnet項目的理論基礎,而ARPAnet網絡的相關實踐和研究,又最終催生出現代意義上的互聯網。
巴蘭已于2011年3月辭世,但他的研究成果卻以多種方式得以延續。今年早些時候,巴蘭入選國際互聯網協會公布的第一批“名人堂”名單,他的名字同文特·塞弗(Vint Cerf)、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及雷·湯姆林遜(Ray Tomlinson)等人并列。
巴蘭的理論研究,也就是后來為外界熟知的“打包交換”(packet-switching)技術。打包交換是ARPAnet網絡以及互聯網信息傳輸的基礎方式。在支持打包交換的網絡中,所有信息的傳輸過程,其實是由多個很小的“信息包”組成。雖然巴蘭并沒有使用該術語,但在他所描述的網絡中,卻使用了大量與此相同的技術。
ARPAnet項目重要負責人之一塞弗表示:“巴蘭的主要貢獻是,他提出了這種信息傳輸的基礎原理,并闡述了其工作方法及這種通信網絡所具備的發展潛力。”
也就是說,在巴蘭提出相應觀點的同時,其他人也提出了相同理念。巴蘭在美國設計能夠承受住核打擊通信網絡的同時,一位名為唐納德·戴維斯(Donald Davies)的研究者也在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做著類似工作,而正是戴維斯提出了“打包交換”的術語。
塞弗認為,巴蘭和戴維斯兩人的理論研究,成為ARPAnet網絡最初設計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萊納德·克萊恩洛克(Leonard Kleinrock)以及工程師拉里·羅伯茨(Larry Roberts)也在理論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ARPAnet項目受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資助。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ARPA聘請羅伯茨負責ARPAnet網絡的設計工作。而克萊恩洛克當時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團隊成員。1969年,該團隊在ARPAnet網絡的兩個節點上發送了首則信息。
對于ARPAnet所使用打包交換技術發明權的歸屬問題,外界存在著一些爭議,并質疑巴蘭和戴維斯在創建ARPAnet網絡過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美國硅谷計算機歷史博物館互聯網歷史項目主任馬克·韋伯(Marc Weber)對此表示:“巴蘭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如何組建能夠承受核打擊的通信網絡,并因此而提出了打包交換的思路。但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研究與后來的互聯網有所區別。”
然而塞弗表示,對于上述爭論,巴蘭本人卻從來不以為意,“巴蘭既是最聰明的工程師之一,但為人也非常謙遜。他很少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外界認為,巴蘭在蘭德公司的研究成果,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ARPAnet項目的誕生。對于這種誤讀,他本人也非常清楚。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他自己也承認這一點。”
1980年代期間,吉姆·佩爾金(Jim Pelkey)曾對巴蘭、戴維斯及羅伯茨等人進行了采訪。佩爾金表示,羅伯茨在了解到巴蘭的理論研究成果之前,就已經著手ARPAnet網絡的最初設計。然而佩爾金同時也指出,1960年代中期,羅伯茨和巴蘭就曾會面,當時ARPAnet網絡尚未面世。也就是說,巴蘭的一些觀點和想法,也直接影響了ARPAnet網絡的最終架構。而巴蘭的觀點,就包括信息包如何快速傳輸的問題。塞弗對此表示:“這就是說,如果你接到了一個包裹,應該馬上轉手而送到別的地方去。”
而那些有關巴蘭在ARPAnet網絡中發揮何種角色的任何爭論,其實都沒有說到點子上。無論你如何抬高或貶低巴蘭的功勞,他的研究成果都使網絡組建方式迎來了轉折點。時至今日,工程師們仍然在使用這種方式來組建網絡。
推薦閱讀
連續報道“南航空姐被打事件”之后,“中國網事”微博的粉絲數量由8月底的20萬,數天之內逼近150萬。新華社總編室主任劉思揚稱,中國網事的誕生,改變了主流媒體對網絡報道遲緩而不迅速,表面而不深刻、分散而不集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保羅·巴蘭對于互聯網產業的貢獻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20904/8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