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海歸創業的優缺點,陳大同將其總結為“三過三不過”:優勢在于見過技術、做過產品,見過世面;弱點在于不會賣產品、沒過團隊、不會做公司。“所以要創建公司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弱點。海歸如果不接地氣、不懂本地市場,是成功不了的。” ]
中國“海外引智”的千人計劃,在各地政府的政策推動下變得“狂熱”起來。
“本來按我的個人經歷以及創業的方向,在北京發展更為合適,但是大連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包括辦公、創業基金以及項目合作。”佳姆信息安全軟件技術公司董事長兼創始人張建軍在“海創周”上以自己的經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為何舍北京而選大連作為創業地。
張建軍曾在中國工信部國家無線電檢測中心工作10年,隨后出國留學工作,2009年從加拿大回到中國,作為尖端人才入選第二批海創工程。大連高新區一條龍服務讓他“出乎意料”——這不僅僅包括200萬的天使基金,還包括免費辦公場地及減免稅的種種優惠,在一次創業園組織的大學招聘會上,創業中心甚至替他們準備好了招聘用的桌椅板凳,連宣傳牌都幫他們制作好了。
這只是“搶人大戰”的一個縮影,各地的產業園區,為吸引高端項目和團隊前去創業,甚至給出上億元“大手筆”獎勵人才的政策。
為搶人才“出錢出房”
海歸創業者,是中國特有的一道風景。
北京中關村是一個海歸創業扎堆的地方。在中關村科技園區1.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平均每百家中就有15家是由歸國留學生辦的。目前園區留學生企業超過1800家,企業注冊資金總額累計已達19億元,吸引項目研發合作資金數百億元,吸引和凝聚了4萬多高科技人才,年收入達到312億元。
在中關村模式嘗到了甜頭后,為了吸引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回國創新創業,從2008年底起,中國實施了“千人計劃”項目——即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用5~10年時間,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有重點地引進、支持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中國政府為這些人才提供了每人總金額達100萬元人民幣的崗位、研究資金和安家津貼,這對吸引頂級的學者、科學家“回家”極具誘惑力。
大連高新區主任原馳告訴記者,從國家千人計劃的“海創周”舉辦13年來,共吸引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萬余名留學人員,有6800多名海外學子通過“海創周”回國就業。累計創造產值5000多億。
美國硅谷是各園區紛紛學習的榜樣。為了爭搶這些海外創業人才,中國30余個高新技術園區都啟動了高額資金和物質獎勵。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當地提出對于海外領軍人才,經評審后,將給予500萬創業啟動資金,三年500平方米以內辦公場所補貼,兩年內500萬銀行貸款的全額貼息,以及最高100萬的創業資助資金,三年100平方米以內的人才住房公寓租金補貼。
也就是說,只要條件符合,在這里可以達到無壓力、零成本創業。
此外,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則提供了從創業到上市的一條龍服務,2011年,該園區專門設立了資金規模為8000萬元的“創業天使投資基金”。目前,該園區已經成功助推23家企業成功發行上市。
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則落實了“居留與入境”,“落戶”、“醫療”、“住房”和“配偶安置”等服務措施。
南方某園區甚至與當地開發商約定,小區中5%的房子必須以6折價格賣給政府認定的人才。
海外模式轉移潮
留美博士梁文超,是大連阿爾法模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創始人,2011年從美國回國創業時,沒有任何背景和關系的他,心里面有些打鼓。
談到回國創業,他認為,只有中國能給他這樣的創業環境。“因為我學的行業在美國比較成熟。集成電路,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國外幾乎沒有發展空間。但在中國,LED芯片和電源管理芯片的研發正處于發展階段。”
“80后”的創業者李根,年僅31歲,2004年畢業于東北財經大學,畢業后前往澳洲迪肯大學進修碩士學位。他在國外開過華人超市,最終以失敗告終。2011年,李根回到中國創業。
“二手車市場在發達國家已經走到市場的盡頭,而中國還沒有起步。他在國外看到了國內二手車交易的市場空間,他想把二手車市場留在中國人名下,而不是像新車市場那樣拱手送人。”李根說,出于這樣的市場判斷,李根搭建了一個中國二手車電子交易平臺。通過政府考察扶持,李根獲得了一次性 100萬創業啟動資金、100平方米辦公場地、100平方米公寓。他強調創業才剛起步,但復制國外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應該能夠成功。
“很多留學人員有國外的先進模式或者技術,回到中國以后可以享受中國的優惠政策和快速增長的市場。同時拉動了地方經濟。”一位“海創周”負責人一語道破了創業潮的形成根源。華山資本創始合伙人陳大同也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的崛起,為創業者提供了很多實驗、開創新商業模式的機會。
對于海歸創業的優缺點,陳大同將其總結為“三過三不過”:優勢在于見過技術、做過產品,見過世面;弱點在于不會賣產品、沒過團隊、不會做公司。“所以要創建公司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弱點。海歸如果不接地氣、不懂本地市場,是成功不了的。”
東西做出來賣不出去,被認為是海歸最容易犯的錯誤。陳大同分析說,海歸當中成功率其實并不是太高,最容易犯的就是拿世界頂尖技術回國做一個世界頂尖的、超前的產品,做完了之后發現超前的產品要打新市場,而這個新市場中國沒有。
而海歸創業者則普遍反映,雖然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對于政策的不熟悉和中國投資鏈條的不完整,是當前創業的最大難題。
推薦閱讀
走上民營出版行業這條路,張業宏說純屬被逼無奈。 2011年,原本只是抒發書店經營個中甘苦的《獨立書店》,不想出版后卻在光合書店和風入松兩家書店關門的消息映襯下,成為書店經營群體的集體情感表達。 “日子美好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搶奪“海歸創業者”園區也瘋狂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20713/7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