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中,媒體能挺身而出嗎?
6月22日,方舟子在網上發表文章稱自己受到某個媒體的“構陷”。他在文中表示,和自己相關的長篇報道,并沒有采訪過自己,他說:“如此多的造謠、斷章取義,如此構陷一個不具有公權力的普通公民,大概是空前的。”
真相如何,尚不得而知。值得思考的是,媒體在社會問題、文化性事件中究竟應該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如何才能把最真實的事件呈現出來?為此,晨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他說:“媒體作為公共平臺,保持中立、客觀和平衡應該是基本的原則。”
平衡是報道的第一原則
北京晨報:媒體在報道中,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
喻國明:在對待雙方有爭議的事件時,第一個原則應該是平衡。即相對客觀、對稱地反映雙方的情況。并不是篇幅的問題,而是應該保持一個中立的立 場,對雙方的論點、要點要有相對平衡的反映,媒體不能做審判,在不涉及國家利益,不涉及違法問題等情況下,應該是相對客觀、中立的平衡態度。
北京晨報:平衡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必須遵循的原則?
喻國明:就是對自己態度的責任。媒體是一個表達的平臺,在面對社會問題,文化性的事件時,態度的表達應該邀請一些第三方的人士,比如學界、文化界的學者等,進行討論,從第三方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或者學理的角度等,為讀者提供一些意見,不應該由報道者自己表達。
媒體不能成為私器
北京晨報:如果媒體在報道中帶有自己的觀點會如何?
喻國明:媒體的報道不能偏袒,盡管報道者有自己的立場,但不能在報道中偏袒某一方。媒體是公共平臺,它具有公共屬性,不能成為私器,更不能成為一方打擊另外一方的工具。
北京晨報:那么報道者的態度應該如何處理?
喻國明:通過第三方來表達是比較合適的。媒介的力量很強大,如果把這種力量聚集在誰的身上,他在表達上所占的優勢就非常大。所以作為公共平臺,在這一方面尤其應該注意平衡,不能自己挺身而出為某一個人說話或者辯解。
北京晨報:那在什么時候應該有鮮明的立場呢?
喻國明:在涉及國家利益或者違反法律法規的事件上,在弄清楚事實的前提下,應該有鮮明的立場。在文化性的問題上,除非事情水落石出,并且有超出事件本身的社會、文化等等意義,才有可能通過評論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
晨報記者 周懷宗
整篇報道未采訪我
北京晨報:您是什么時候知道這個報道的?
方舟子:大概兩個多月前我就知道他們有這么一個選題,曾詢問過是否能采訪我,被我斷然拒絕了。此前他們發表的《差生韓寒》,讓我對他們的印象并不好,恰好想采訪我的記者也是同一個人,所以不想接受他們的采訪。
北京晨報:為什么會印象不好?
方舟子:我覺得他們報道完全是站在韓寒那一邊的,而且那種寫法給我感覺很糟糕,都是采訪一些周邊的人,寫作中對于事實的求證也很少,反而是想象的內容比較多。網上有人把這種寫法稱之為“知音體”。就我來說,很難有好的感覺。
北京晨報:據您在文章中說到,在出版前一晚上,他們聯系了您?
方舟子:報道是6月21日出版的,6月20日晚上7點39分,他們的記者給我發了封私信,說是第二天要發一組關于我的報道,希望能采訪我。我看到這封私信時已是深夜,當時看了只覺得可笑。我知道他們為了這組報道已準備了兩個多月,怎么到最后一刻才想起要直接聯系我做采訪了?
這是刻意的抹黑
北京晨報:看到報道后的感覺是什么?
方舟子:看了報道以后,我發現他們其實在挖我思想的根源,從我當年剛剛上中文網開始,很多十幾年前的事情都被挖掘出來了。但這些事情卻并不是當初真正的面目。
北京晨報:事情有出入嗎?
方舟子:里面的內容,有一部分是根據一個網友寫的一篇《我曾經見過一次方舟子》的文章中得來的。還有一部分是采訪了一些以前和我論戰的人,不少都是十幾年前的論戰了。這些東西都沒有經過嚴格的調查,很多都不是事實。此外,還有引用我的文章或者以前的一些話,很多都是斷章取義。
北京晨報:您在反駁文章里說被“構陷”,是因為這些嗎?
方舟子:兩篇文章給我的感覺,就是“構陷”我,刻意把我寫成一個偏執、心理有病的人。其實在最初他們想采訪我的時候,主題就是“病人方舟子”,和“差生韓寒”對應。
給我扣的帽子太大了
北京晨報:您認為文中對您的描述是不當的?
方舟子:有些事情,我覺得很無聊,比如說我十幾年前在論戰時怎么死不認錯等,這么久的事情,即便是真的,也沒什么意義,更何況不是真的。此外還有一些丑化我的、胡編的內容,我覺得都是一種構陷的方法。
北京晨報:能舉一些例子嗎?
方舟子:有一些是非常荒唐的,比如報道中說:“公眾基于信任把打假的公共權利讓渡給方舟子,方舟子怎么能夠用它去‘鎮壓’反對者?”我覺得也太可笑了,我哪里有什么公共權利,我有的不過是我自己的言論而已,我打假這么多年,有一些公眾對我抱有信任,這有可能,而且我倘若真的濫用這種信任,信任也就沒有了。和公共權利沒有什么關系,更不用說誰讓渡給我。還有,報道中的題目《方法:方舟子與他所影響的論戰法則》,似乎認為網上的人身攻擊、謾罵等互聯網風格,應該由我負責,這是很搞笑的事情。此外,還有許多方法,比如頭版把我的照片加以處理,加上許多斑點,這也是一種心理暗示,心理學上有專用的名詞,叫做“密集物效應”,這樣處理我的照片,給人看后會覺得這個人很討厭。
挖掘的不僅是真相
北京晨報:您覺得是構陷,是否因為對您有利的描述太少?
方舟子:我覺得,一個媒體,用四個版,包括頭版頭條,來抹黑一個公民,以前從未有過,可以說是空前的。之所以覺得是抹黑,并不僅僅是因為缺少對我有利的描述,而是在方法上有問題。首先,采訪的對象大部分都是我的論敵,文中有許多地方,直接就把這些人的觀點當做事實來陳述了,甚至連引用都沒有說明。一個客觀的報道,記者至少應該調查一下,不能把一方的觀點當做事實。此外,還有一些和我沒有關系的事情,也要加在我的頭上。比如關于基金的問題,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不僅在媒體上說過,也公開發表過聲明。這個基金是網友自發的,我本來不接受,但是他們自己還是弄了。我最多是一個受益者,并非是管理者,文中說的不肯公布收支明細等,事實上,我是沒有權力做這些事情,和我沒有關系。
推薦閱讀
“90后”,世界因輟學生而精彩? 2012年6月,“高考季”,全國有915萬名中學生走進考場,面對人生第一個轉折點,他們大多生于1994年。 同時,“畢業季”即將來臨,全國有680萬大學生即將走出校門,面對從“校園人”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方舟子:我在他的筆下成了病人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20626/7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