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被上市”多年的京東商城,終于正式著手推進IPO。5月29日下午,京東在香港與投資銀行舉行了分析師會議。相關投行人士認為,如果順利,京東或將于6月向SEC提交申請,最早有望于9月IPO。京東商城內部人士也向《環球企業家》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此前曾多次強調2013年前不會上市的京東創始人,這一次不再反駁。
但是,與其他中國概念股上市之前的轟轟烈烈比起來,京東商城IPO的步伐剛剛邁開,卻已被資本市場看低。接近京東的人士透露,今年初京東內部已設定下一步融資步驟:定向發行估值為80億美元,IPO估值為95億美元。不過,此次在香港與投行溝通會中,投資銀行只給了京東60億美元的估值。原因就在于,京東商城的運營數據差強人意:212億元銷售額與此前京東商城官方公布的309億相去甚遠,毛利率為5.5%,配送費占比6.6%,占比2.3%(去年京東商城廣告費用支出為4.9億),技術和管理費用率在1.5%左右,凈虧損5%左右,應付賬期天數是38天,存貨周轉35天等。
從此次京東被公開的數據來看,這家公司儼然是電商巨人,不過機體卻只是個嬰兒。京東模式被人詬病的問題之一:毛利率過低。根據公開數據顯示,美國亞馬遜20092011年毛利率分別為22.57%、22.35%、22.44%,而當當則為22.48%、22.17%、13.83%,遠高于京東的5.5%。京東212億元銷售額,與2006年蘇寧銷售249.2億元體量相當,不過,根據資料顯示,這一年蘇寧主營業務成為223.2億,毛利率為10.4%亦遠高于京東商城。
有意思的是,在京東成本結構中,物流費用僅占6.6%,而亞馬遜同期約為9.52%,當當則為13.11%。不過,這并非京東自建物流導致成本降低,相反,這是京東物流建設緩慢的標志。根據資料顯示,京東亦莊總部規劃用地直到2012年1月10日才以2.95億元拍到,而計劃總投資3億元的上海嘉定“亞洲一號”上海物流中心,也是在今年4月11日才開始奠基。不過,今年3月,劉強東在公開場合透露,京東2012年整體的物流投資將達到36億,包括土地、房產和各種設備采購等,相信,京東物流費用成本也將伴隨著投資的加速而擴大。也因此,京東對于現金的要求越發強烈。這或許也是京東急于今年就要上市的原因。
毛利率還只是表面問題,隱藏更深的問題是:運營費率,這一指標直接關系到京東運營效率的高低。根據資料,京東商城成本費率為10.4%,而2006年蘇寧運營費率約為10.8%,2011年約為10.5%。這樣看來,京東自營式雖然采用低成本戰略(以吸引買家),但運營效率并不高效。如果仔細計算,我們會發現,京東商城這些運營數據中并未包括人員薪酬成本。2011年,京東商城員工超過1萬,如果以5萬元/年計算,京東需要5億元以上的人員薪酬成本,占費率近2.5%。2012年,京東商城員工有望突破2.5萬,這也意味著人員薪酬成本將進一步上升。
以京東給投行的財務簡報為準:預計2012年,京東商城銷售額約在450億至460億元人民幣左右,2013年將突破700億元人民幣,這也是京東加大人員擴招的原因所在。但伴隨著銷售規模的擴大,京東商城所謂的“戰略性虧損”也將繼續擴大。京東財務簡報中的預計是,2012年京東虧損將擴大到18億元左右—并且,這一虧損數額的前提是,京東能將毛利率從5.5%提升到9.2%。
這種“戰略性虧損”的邏輯是,通過低價吸引用戶,最終實現“規模經濟”。不過,與門戶等傳統互聯網公司成本結構不同的是,自營式電子商務隨著規模的擴大勢必伴隨著人員以及硬件成本(這包括物流、配送、倉儲)的增加,這種增加必然有著其邊界所在。也就是所謂的“規模不經濟”。遺憾的是,商業運營并非簡單的計算能夠預計,京東目前的結構與運營管理能力究竟能夠支撐多大的交易規模依舊是未知的。
從京東物流建設節奏與“戰略性虧損”的步伐來看,京東商城上市之后的一年之內,其運營成本與虧損都將上漲,它的財報不會太漂亮。這也勢必影響著其他晚于京東商城的電商網站的IPO進程,當然,阿里巴巴集團或許不在此列,因為商業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
京東現在急需要做的是,要么提升運營效率,要么實現從低成本戰略向差異化戰略的轉型,但在資本大筆卷入的中國電商領域,價格戰才剛剛開始,京東何以獨善其身?可是,如果它不這么做,又能給資本市場一個怎樣的交代呢?跌聲一片的中國概念股早已是前車之鑒,京東會跌得更慘嗎?在這轉型的檔期,又恰恰遇到資本市場的冬季,只能說,京東商城選擇IPO的時機并不恰當。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京東商城:電商巨人也是個“機體嬰兒”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20620/6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