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是一位財務官,每天和數字打交道;他,現在卻嫻熟掌舵著中國最大、最具潛力的B2C平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天貓網。
對于這段經歷,自評為“鬼使神差”。加盟網之前,他在盛大擔任過兩年CFO。更早之前,則從事著與電商未有關聯的會計、咨詢行業。
然而,這位非典型性人才卻在整個B2C行業普遍采取“燒錢取暖”方式之時,制定出一套獨具特色的運營規則,希望找到一條清晰并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經營天貓的理念很簡單,就是‘傭金’模式。如果希望大家都收獲豐厚,就必須創造足夠龐大的稅基。為此,我們需要在此平臺上提供盡可能好的服務,這是個正向循環。” 4月,張勇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
此“經濟學”思路玄妙,將平臺式購物網站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過去兩三年,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如過山車般激蕩,先是大量獲得VC青睞,融得巨資;傳統企業也相繼殺入。繼而多數公司又處在“不斷虧損”又“不斷燒錢”的階段。
過去兩年,淘寶網也曾不斷面臨各種挑戰。張勇告訴記者,“從2009年開始,我已經開始涉足淘寶網的經營、管理業務。阿里巴巴就是這樣,不會過多地限制你必須不能做什么。”而那時,張勇的職位其實是淘寶網的CFO。經過兩年摸索,淘寶網和天貓網逐漸定位清晰,以天貓網為載體的B2C網站,加入到與京東商城、凡客、當當等中國主流B2C網站競爭中。2011年,天貓網營業額已達到1000億元。按照張勇的規劃,2012年營業額將再翻一倍到2000億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張勇說道,“從去年6月份獨立以來,天貓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是,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包括:與合作伙伴的溝通、內部組織管理的制定和未來道路的進一步摸索。”身上的擔子不輕,張勇也將天貓視為己出,以創業者心態傾注所有的精力。
十多年安達信和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的從業經歷,已經讓他深諳“精英”文化哲學。“我們永遠對自己要求,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說。
做商圈而非shopping mall
僅定位在shopping mall只是一個地產商,是招租,商圈則是形態多元化
《21世紀》:你如何定位天貓?
張勇:現在,天貓的定位已經比較清晰。對內,是阿里巴巴集團在實物消費領域的主戰場,承擔著B2C電子商務發展的重擔。對外,天貓將打造成一個多元化、時尚,品質和服務都非常好的時尚虛擬商圈。特別強調的是,它不是一個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的翻版,更像是商圈,如上海的徐家匯、北京的CBD。
《21世紀》:在“商圈”和“shopping mall”兩種不同商業模式下,產品和服務將有何差異?
張勇:如果僅僅定位在shopping mall,那就只是一個地產商,是招租。商圈形態多元化,有百貨商店,專賣店和超市等各種類型的零售業態。我們最初從店鋪入手,目前已可看到商圈的雛形。
《21世紀》:豐富、多層次的百貨定位離不開對用戶數據的深入挖掘。對此,你們是怎么做的?
張勇:對。業態不同,用戶群的層次也不一樣。互聯物不需要物理區隔,所以,非常容易通過數據挖掘,對人群進行定向。如今,已經有很多定向模型在網頁上跑。用戶的瀏覽、消費痕跡等內容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用戶的不同消費偏好。目前,不同人看到的網頁已經是不一樣。最終,我們希望能做成一個“千人千面”的商圈,也就是說每個消費者的個性化購物需求都能夠在天貓上得到滿足。
《21世紀》:“天貓”更名時間不長,你是否已經能感受到更名帶來的變化?
張勇:能感受到。從內部到外部,大家更清晰認識到它是一個獨立的網站。品牌的建立對于建立用戶獨立認知非常重要。但我認為,作為一個品牌,關鍵不是說你光嚷嚷說我是誰,重要的是你對用戶意味著什么,當用戶來了以后,能否讓他真正感受到體驗的不同。
《21世紀》:這一項挑戰本質也是制定標準或者規則的挑戰。這項工作進展如何?
張勇:市場的合作伙伴眾多,但各自為政,良莠不齊。我們必須有一個基本的規則,否則需求方選擇合作伙伴、服務商的成本太高,這是我們看到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最近會改變的問題。我們將根據這些人原來運作店鋪的能力或服務效率,進行分層、管理。我們只有倍數強弱的差別,但不會主導客戶只能用誰的產品。
《21世紀》:你怎么理解去年十月份淘寶商城新政后,小賣家的集體反抗事件?此前,你們所運用的手段可能認為最有效,事實證明并不是完全有效。這個手段之外,你們會有哪些輔助的措施?
張勇:隨著專業B2C的發展,它的定義會更加清楚。首先,希望到商城來的企業,是一家真正的企業,而不是只有一張營業執照的人。第二點,對它的經營規模有基本的定義。
這也是那個規則調整的原形。我收年費,然后你做到這個規模,我把年費返給你。我要你有一個保證金,這個保證金不是我的,是用來做賠付用的,就是你給消費者更多的安全感。今天回過頭來看,新政的調整是有必要的。但這個過程中,既然已經引起那么大的反響,我們也要反思是不是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不過,這不代表說,我們不要去規范這個市場。打擊假貨,對商家分類管理是一個決心,如果我們不這么做,就會被市場拋棄。
冬天與春天
2012年是資本推動型電子商務的冬天,但將是價值推動型電子商務的春天
《21世紀》:未來三五年,中國C2C細分市場會極度萎縮嗎?
張勇:我認為不會。真正的C2C市場應該是極其個人化市場,這個市場目前還處于朦朧階段。隨著中國中產階級增多,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節能環保意識增強,屬于個人本地化的二手閑置物品交換將會越來越頻繁。
《21世紀》:這個市場似乎已經被58同城或者趕集網之類公司占據了?
張勇:這個市場足夠大。此外,中國零售渠道的結構也決定所謂非專業的B2C,就是“小B2C”的模式仍然長期存在。專業B2C會發展,不代表非專業B2C就沒了。全球購、個人代購等商業現象不可能消失。
《21世紀》:未來三年,專業的B2C和非專業的B2C將可能分別占什么樣的比例?
張勇:三年之內應該達到五五開。
《21世紀》:“小B2C”跟此前流行的“垂直B2C”應該是不一樣的概念吧?
張勇:不一樣。過去兩三年,我們看到B2C公司其實就是一個貿易公司,先批發買東西,再賣掉。2012年是資本推動型電子商務的冬天,但是,將是價值推動型電子商務的春天。所謂的價值推動型,就是產品和服務來推動。
《21世紀》:業內還認為2012年將是傳統企業進入電子商務的爆發年。但過去三年,大部分傳統企業的試水總體不太成功,新一波浪潮來臨將有哪些不同?
張勇:我不覺得過去三年傳統企業進入電子商務是不成功的。我認為非常成功,沒有前期鋪墊,他們在今年或者去年就不會有這么快速的成長。目前,電子商務被很多傳統企業擺在至關重要位置。如今,對他們來說,是如何做得更好、抓住新機會的問題。
《21世紀》:今年電子商務行業還將出現哪些變化?
張勇:首先還會繼續有公司倒閉。垂直類電子商務就是貿易公司類,它本身上下兩頭都不靠的,完全就是靠買貨賣貨,燒錢做規模。花兩百塊錢購買用戶之類基本上沒什么活路,而且今年也沒有人花得起兩百塊錢買一個用戶。我覺得,不在乎資金的多少,而是這個模式如果不變化,很難有后勁。即使再追加幾億元,也有燒完的時候。
反過來,基于電子商務的社會分工會越來越細,大家對電子商務使用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晰。B2C的雛形在轉變,整個供應鏈在重新再造。機械化生產的供應鏈是“以產定銷”,你怎么樣變成“以銷定產”,這不只是一個營銷概念,它必須對后面的供應鏈進行整個再造,是非常有意思的。
“精英”哲學
可以吃別人吃不起的苦,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你是最好的
《21世紀》:從咨詢業到,再到電子商務,職務從CFO到CEO,你的個性和自我要求是否也不斷在變化?
張勇:最近幾年改變很多。我是做財務出身,通常大家對做“財務數字人”的印象是保守、刻板、有計劃性,不愿意冒險。但是,我做CFO的時候,接觸面比較寬,加上涉及很多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在傳統的CFO中,我是屬于一個另類。
這幾年的經歷,在性格上也改變了很多。第一,不再追求完美。我是比較追求完美的人,但做業務的時候,不能過于追求完美;第二,學會快速做決策。有的時候,總想找更完美的解決辦法,最后會發覺最大問題是不做決定。決定、方向、堅持,也許繞了一點彎路,但是,最后也達到。
《21世紀》:你在會計師事務所做到什么位置?為何想到了職業轉型呢?
張勇:還差一年就成為合伙人了。那個時候,我30歲剛出頭,未來25年每年賺多少錢,每年做什么事情都能知道。讓我覺得生活有點無聊。還有一個故人對我產生很大影響,他是我的前同事、百度前CFO。他是我很好的朋友,他沒有主動影響過我,但是他去百度的經歷,無形之中影響我,互聯網應該有非常好的未來。正好有個機會,我去了盛大。
《21世紀》:這段經歷對你的價值觀產生了哪些影響么?
張勇:人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嚴格的說,我在事務所沒有換過工作,但是經歷了兩個公司。最早我在安達信,后來因為“安然事件”,中國業務被普華永道合并,我就到了普華永道。
我被訓練成的價值觀是:你可以吃別人吃不起的苦,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你是最好的。骨子里有這樣一種傲氣,這個傲氣我現在還會有。當然,比十年前會收斂很多。
揚棄與整合
大平臺上的創業者更重要的是整合現有資源,處理好跟大平臺的關系,就是所謂“揚棄”
《21世紀》:你執掌天貓這么重要的業務后,()(阿里巴巴集團主席)有沒有施加很大壓力?
張勇:還好。從性格上,我和馬云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甚至是兩個極端的人。前段時間,他還評論一句,他說他是一個喜歡把局面搞渾的人,我是一個喜歡把局面搞清楚的人。換句話說,他更喜歡天馬行空,我更在意執行和落地。兩人是互補的性格。
《21世紀》:是否會覺得他天馬行空的個性會讓你難以執行?
張勇:不會,其實他搞渾的后面有他的邏輯的。而且,馬云非常好的一點是,他非常明白做為集團主席,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這有一個天然的默契。業務方向和日常管理,他都非常放權。
《21世紀》:你覺得自己是大平臺公司的內部創業者么?這會跟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有什么區別么?
張勇:我認為區別非常大,面對的挑戰是完全不一樣的。從無到有的過程,自主創業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建立,大平臺的創業者更重要的是整合大平臺現有資源,就是所謂的“揚棄”。你必須吸收很多好的東西,然后在此基礎上去發展新的東西。此外,還需要處理好跟原來大平臺的關系。
《21世紀》:大平臺還提供很多資源,這是不是讓創業更容易?
張勇:大平臺提供的資源就是錢,這是最基本的東西。有了錢,能組團隊。
但在大平臺基礎上創業,更像是資源的整合者,要從中找到效率,特別是規模小的時候,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要做很多工作。當然,平臺也提供很多支持。比如今天改名叫“天貓”,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和忘記它來自于淘寶。沒有淘寶,就沒有天貓。不論我們現在或者未來做多大,這是分不開的血緣關系。
《21世紀》:目前,中國互聯網大格局是否已定?你覺得新創業者希望和潛力有多大?
張勇:今天的互聯網不代表明天的互聯網,我認為,機會都是存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變化,包括載體的變化,絕對有創新的可能。
推薦閱讀
入行四年有余,談不上多么專業,但先后供職于某教育門戶網站留學頻道與某留學中介公司,有些小小經驗之談,愿與大家分享。 就我個人而言正式進入編輯這個領域也是誤打誤撞,大學剛剛畢業,雙眼滿是迷茫。雖然在大學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天貓CEO張勇:電商“經濟學”探路者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20514/5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