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中郵速遞業務增速下滑,一方面申通快遞、順風快遞等民營快遞企業發展迅速,已有趕超中郵的趨勢,而與此同時國外快遞巨頭也紛紛進入國內市場。業內人士認為,上市有望解開中郵速遞的內外之困,而與此同時,激烈的競爭以及資本的介入,也意味著快遞行業步入整合階段。
中郵速遞預披露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內,中郵速遞國內速遞收入分別增長了14.51%、12.88%和16.36%。與此同時,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2009年至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分別實現業務收入479億元、574.6億元、758.0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17.3%、20%和31.9%。從數據上來看,中郵速遞過去三年的收入增速較行業平均水平低了接近一半。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認為,中郵速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說,中郵速遞的業務結構與經營理念受體制影響比較大,多年的運營使得中郵速遞有點“尾大不掉”,尤其是在快遞業務這一塊,已經逐漸喪失優勢。
目前,民營企業機制比較靈活,深受電商賣家和買家認可。相比之下,中郵速遞涉公業務和票據業務優勢不再明顯,網絡購物快遞業務起色更不明顯。此外,國際快遞巨頭也紛紛進軍國內市場。去年,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與阿里巴巴旗下在線批發平臺“全球速賣通”結成戰略聯盟,通過全球速賣通,阿里巴巴客戶可享受在線貨運服務。另一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FedEx)加入“推薦物流商”行列。
劉建新認為,基于成本和價格考慮,UPS、DHL、FedEx、TNT等國際快遞企業更看重的國際快遞業務和國內高端客戶業務!斑@對以國際快遞業務見長,服務高端用戶的中郵速遞來說并非好事! 他說。
不過,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高博軒認為,中郵速遞上市后,首先是知名度大大增加,勢必能帶來業務量的增加,其次,高達百億的融資,用于建設速遞物流郵件處理中心、購置飛機、購置運輸車輛等30個項目,這都極大地提升中郵速遞在業務方面的能力,進一步鞏固其在物流領域的領先地位。
中郵速遞等快遞龍頭紛紛謀求上市,也意味著行業整合的加劇。當前,我國快遞業基本形成了以中郵速遞、民航快遞等國有企業,順豐、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一批民營快遞企業以及國際知名外資快遞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其他快遞企業生存狀況并不樂觀。大量的小公司面臨被淘汰或被資金實力強大的企業收購的局面。
數據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快遞業務量年均增長21%,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0%。目前國內快遞企業多達近8000家,但大多規模非常小,各類經營快遞物流服務的實體單位則達數萬家。
“有的城市,幾個人在一起,申請個執照,租一個小屋子,擺上幾個桌椅板凳,拉上電話線,就開始做快遞業務。”一位快遞行業人士說!斑有的小公司與大公司合作,承包整個片區或者城鎮的快遞送達,大公司把有些業務外包出去,小公司從中賺取一點傭金,一次買賣大多時候在1~2元錢左右。”
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金京華年初表示,十二五期間,民營快遞企業應采取重組、并購等方式,吸引外部投資,做大做強,依靠市場手段淘汰一批管理落后、服務不到位、資金弱小的企業。業內專家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或許將有近70%的快遞企業實現并購重組或者業務轉型。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郵上市解內外之困 行業步入整合階段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20511/5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