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3月1日電 (記者 姜方)近年來,中國乳制品行業對民生的影響更加明顯,尤其剛性需求下的嬰幼兒奶粉,讓消費者歷經迷信洋品牌、組團海外代購等過程,不由得感慨,掙奶粉錢將成為年輕人除購房、買車外的第三大消費重心。只是在“漲”聲一片的同時,也有如澳優乳業等主攻高端市場的乳企發出價格普降的信息。
去年底,澳優推出了接近100元的進口奶粉,面對質疑澳優解釋道:在相繼并購荷蘭兩家百年乳企海普諾凱和Lyempf后,澳優有實力將乳業大國的天然奶源優勢變成自己的后方基地,從而將“自家牧場、百年工廠”等最直接產業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實現澳優持續增長的發展目標。以2011年為例,僅有機奶粉的銷售額就近1個億,整體銷量與并購前同比增長迅猛。
跨國并購 全球速配
2011年3月,澳優挑戰了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圍繞產品的品質訴求在世界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反哺中國市場。并購了荷蘭唯一的有機奶粉生產商海普諾凱,獲得了歐洲最優質的奶源并整合雙方資源,取得了全球性競爭優勢。
其實雙方的接觸早在兩年前就已開始,海普諾凱擁有115年的歷史,堪稱嬰幼兒奶粉的鼻祖。這樣一家企業如何和成立僅8年的澳優乳業進行合作的,海普諾凱執行董事本·布塞說道:“我們來是尋找一種合作關系,而不是一種簡單地被收購,目的是分享中國市場的高成長。”畢竟,相對于狹小的荷蘭市場,中國市場大得誘人。
澳優乳業恰在中國擁有品牌和渠道兩大優勢,幾年的累積已經具備了嫁接國內外產業鏈的條件,其專攻高端市場的定位、已有的覆蓋全國的渠道,規模化的實力,都是迎娶荷蘭王室的主要因素。同樣,海普諾凱牧場、奶源、研發、工藝、質量體系等技術經驗也為澳優全球化之路提供了又一塊奠基石。
雙方的并購清晰了澳優·海普諾凱的商業模式,從上游奶源到研發生產,再到國內渠道拓展。可以將此模式概括為全產業鏈模式。但是澳優在服務國內市場時,還著重思考歐洲的技術能否完全適用于中國嬰幼兒的特性。
反哺中國 技術落地
跨國并購讓澳優在與眾多洋品牌的競爭中遙遙領先,澳優2011年有機奶粉銷售額近1個億,并且持續呈遞增趨勢。為了讓并購后的產品與品牌都能在中國市場上落地,澳優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技術合作,開發更適合中國人群的“三低”有機奶粉。
三低概念是接近母乳水平的較低的磷、鈉和滲透壓,行業專家曾在2009年提出應降低嬰幼兒奶粉的滲透壓值。隨后澳優與專家共同論證這一課題,推出接近母乳滲透壓值的低滲透壓奶粉。北大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副主任王軍波教授介紹道:“由于嬰兒的腎臟發育尚不完全,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高滲透壓奶粉溶液中過多的離子會使腎臟的負擔加重,容易出現腎損傷,同時各種代謝產物也會滯留體內,增加腎結石發生風險。” 澳優營養與食品研究院張巖春博士介紹:“澳優采用國際先進的脫鹽技術——膜分離技術,降低奶粉中磷和鈉的含量,經科學驗證,滲透壓值接近母乳滲透壓值。這不僅可幫助促進寶寶鈣質吸收,而且有助減輕寶寶腎負荷,降低結石的風險”。
北大的介入為澳優的全球化發展提供了扎根中國土壤的技術基礎,并計劃于2012年共同開展臨床研究,進一步加深雙方產學研合作,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產品。未來,雙方準備啟動中國母乳的成分組成及理化性質的研究工作,分別進行母乳研究、添加新功能成分的臨床數據研究、新產品配方喂養效果的臨床研究等工作。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澳優模式兩步走:從跨國并購到技術落地
地址:http://www.brh9h.cn/a/22/20120302/35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