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偉大的公司,就是長期擁有寬廣護城河的公司。”
提起海信,人們想到的第一個詞往往就是家電。走過50年,在家電領域,海信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智能交通領域,已經連續9年做到全國第一的海信正在筑起寬廣的護城河。
就在最近,又有兩份不同的榜單從不同的側面進一步坐實了海信智能交通的行業地位。一份是高德地圖等單位評出的擁堵降幅較大的TOP10城市中,有4個都大規模應用了海信智能交通系統。
另一份則是智能交通行業權威媒體ITS114發布的全國城市智能交通千萬項目中標企業年度排名,海信再次登頂榜首,市場份額超過第二名近1倍。
從一家貼著家電標簽的廠商成為智能交通系統領域的隱形冠軍,海信到底有什么秘訣?從十幾年前智能交通產品進不了政府采購清單到現在產品服務于國內100多個城市甚至不懼互聯網巨頭的撬動,海信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護城河的?
〉〉“技術是我們的鐵飯碗”
沒有天生的護城河。
智能交通的棋子,海信早在1998年就布下了。當時海信在社保、教育、呼叫中心、ERP等多個軟件領域都有所嘗試。在多輪調研后,海信發現,這些領域都已相對成熟,而且已經誕生了多個行業“霸主”,而智能交通的概念在國內落地不過3年時間。
海信智能交通銀川信號調優團隊在指揮中心工作
“我們專門花了幾萬錢去調研,發現智能交通行業未來市場很大,而且國內沒有形成領頭企業和充分競爭格局,全國的底子都很薄弱。”海信集團副總裁陳維強1998年從哈工大博士畢業來到海信不久,就加入到智能交通研發團隊,一路參與見證了20年來海信在這一領域的一步步發展。
“我們的競爭力在哪?實際上還是在技術,技術產品是我們的‘鐵飯碗’。”陳維強說,骨子里流淌著“技術立企”的血液,海信堅信技術的力量,堅信進入每一個市場領域一定要有核心產品的沉淀,智能交通領域亦不例外。
銀川市西夏區采用海信智能交通系統后,交通擁堵指數明顯下降
但這意味著要承受更多的陣痛。“這個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克服。”陳維強回憶,在做公交智能調度系統時,行業普遍面臨車載電源不穩定等三大技術難題。當時身為總工程師的他,和技術人員一趟一趟的坐公交、記錄問題、討論方案。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陳維強和技術人員都在公交車上晃悠,“坐得都快吐了”,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及解決方案。
三個技術難題徹底解決要等到兩年之后。“我們在行業里是首家對這些難題進行研究的。后來很多公司包括硬件都是抄我們的,把我們的機器買回去打開,看看用的什么件,就跟著用。2017年的ITS(智能交通系統)大會上我還講,我們為行業做了很大貢獻,公交智能調度系統上的很多專利都是我們的。”
〉〉“技術底盤越大,越難被顛覆”
作為國際第三大信號控制系統、海信智能交通的明星產品,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的研發同樣是“熬”出來的。
2002年前后,海信交通信號機最早應用到煙臺龍口時,陳維強帶著研發人員大冬天蹲在馬路邊看信號機好不好用。“我在那邊待了至少一個禮拜,工程師全程一個月,沒有這樣的做法,做不到行業里頭最好的產品。”
如今,海信在公共交通智能調度系統做到了全國占有率第一,占據接近40%的市場份額。在交通信號控制系統這個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核心領域,海信交通信號機出貨量同樣拿下了最大的市場份額。
放眼整個智能交通領域,海信已經連續9年做到全國第一。
進入一個細分市場就要有核心技術與產品沉淀的企業基因,正在幫助海信建立起寬廣的護城河。
這幾年來,海信持續在智能交通技術上進行研發投入,形成了在城市交通、交通運輸、軌道交通等細分交通業務板塊,并且建立了行業內最大規模、最強實力的研發隊伍,擁有了行業內最強的創新能力。
“海信網絡科技是榜單上發展最為均衡的企業,不僅在智能交通領域,在安防、軌道等領域也有上佳表現。”ITS114統計報告認為。
隨著智能交通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未來千億的市場規模,吸引了百度、高德、滴滴、阿里等各路玩家布局。
但海信在該領域軟硬件層面的構建的壁壘,已深入到各大城市交通血脈之中,也是互聯網企業難以達成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底盤越大,越難被顛覆。”技術上的自信讓陳維強堅信,海信智能交通的底盤足夠沉,互聯網公司想要撬動有一定難度。只要圍繞著技術創新來做,就會做到最好。
推薦閱讀
爺爺做的“佩奇”是對團圓的企盼,很簡單、質樸也很濃厚。春節來臨,我們從天南海北回到家中,洗去一年疲憊,歡聚一堂,看著父母越來越多的白發和逐年增多的皺紋,只想>>>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 海信何以領跑智能交通?高管講的兩個細節給出答案
地址:http://www.brh9h.cn/a/05/30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