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并作為配套政策法規于今年6月1日與新修訂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同時開始實施。這標志著,中國公募基金管理行業將打破牌照壟斷,引入競爭,有利于行業重塑結構和健康發展。
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此次正式發布的《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不僅適當降低了證券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直接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的門檻,同時增加了符合條件的股權投資管理機構(PE)、創業投資管理機構(VC)等其他機構也可以申請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的規定。
不過對于PE/VC機構而言,公募牌照意義并不大,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不會成為主流。
在發達市場國家,很多PE/VC機構已經發展成為多元化綜合資產管理機構。如美國,黑石、凱雷、KKR等大型PE機構,在投資對象和投資方式上,已經從專業化的PE管理機構,發展成為涵蓋股權、杠桿收購、夾層融資、PIPE、債務、房地產、證券和對沖基金等多元化投資的綜合資產管理機構,在投資區域上,也從美國擴展到全球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但是,這些機構的多元化發展,是投資對象、投資方式和投資區域的多元化,而不是委托資產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從委托資產管理方式而言,這些機構仍堅持了私募形式。
沒有法律限制,這些PE/VC機構在證券投資管理上,為什么不采取公募形式?
從客戶而言,PE/VC作為私募資產管理機構,客戶群體是機構投資者和高凈值個人,與公募基金目標客戶并不匹配。這兩類客戶,在風險與收益偏好上是不同的,相對于公募基金客戶,私募基金客戶的風險收益偏好更高,因此,對私募客戶往往在監管上有投資者適當性規定。另外,在銷售方式上,私募是有針對性的小范圍路演,與公募基金的公開募集有很大差異。因此,PE/VC開展公募基金業務,不但沒有客戶協同效應,反而會造成其客戶定位的錯位。
從收費模式而言。公募基金只收取固定管理費,而私募基金采取低管理費加業績分成的分配模式。前者靠規模賺錢,后者靠業績賺錢。當管理資產未達到一定規模,做公募其實是得不償失的。而且從PE/VC機構的現有客戶基礎和客戶協同角度而言,客戶結構也應該是“少而大”的私募,而不是“多而小”的公募,即少數大客戶,而不是多數小客戶。采用私募基金形式,即使管理資產規模可能(其實也未必)比公募基金小,考慮到收費模式不同,管理人收取的費用未必會少。從這個角度而言,PE/VC機構未必有動力做公募基金。即使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證券投資者巴菲特,也一直堅持私募基金形式。
從投資策略而言,公募基金賺取的是貝塔收益,而私募基金賺取的是阿爾法收益。這既可能是因為投資對象的不同,比如證券、股權、衍生品,亦可能是因為投資方式的不同,比如多頭、套利、杠桿。投資策略是與前述的客戶、收費模式互為對應的,不同風險收益偏好的客戶要求不同投資產品,不同投資產品要求不同投資策略,不同投資策略要求不同管理人才,不同管理人才要求不同收費模式,環環相扣,有其內在邏輯。
從監管而言,公募基金因為沒有客戶適當性要求且人數眾多,所以具有外部性,基金管理機構和基金都受到嚴格監管,在準入、投資對象、投資方式、信息披露、制度流程、人員、產品等方面,都有較高的監管要求。由此,相對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具有高透明度、低靈活性、高固定成本的特點。這也是PE/VC機構不愿從事公募基金業務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已經有很多PE/VC機構開始向多元化綜合資產管理機構轉型,如中信產業投資基金、鼎暉投資等,在投資對象和投資方式上,已經從簡單的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擴展到杠桿收購、夾層融資、PIPE、債務、房地產、證券和對沖基金等領域,在投資區域上,也募集了美元基金到國外投資。未來中國還會有更多的PE/VC機構發展成為多元化綜合資產管理機構,這是必然趨勢。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上所述,公募牌照不是必需的,也未必是可取的,它們應該像黑石、凱雷、KKR那樣堅持私募的形式。
推薦閱讀
去年以來,在IPO退出艱難,銀行、券商停止銷售PE產品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私募行業遭遇寒冬。 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投機構兩極分化明顯,募資渠道受阻,對小型私募機構形成沖擊,不在少數的小私募被出局。 而在行業整體收縮>>>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公募牌照對 PE/VC意義不大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30226/26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