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行的交易界流傳著一句話:“只要有波動就會有差價,自然就有收益”。從操縱國際油價到操縱國際匯價,從虛報Libor到做空希臘債券,投行通過“制造波動、制造差價”謀取了巨額利潤。為了創造收益,他們創造了各種背離實際的市場交易,甚至將影響力延伸到非資本市場領域。
一直以來,投行給人的感覺都極其神秘而光鮮。2008年之前,他們似乎無所不能,在資本市場上運用各種工具翻云覆雨,小到操縱股票,大到沖擊一國政權。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在投行業最為發達的華爾街爆發之后,這些神秘而光鮮的資本帝國才逐漸在各種調查中現出原形。
隨著監管機構進一步深挖各種背離實際的交易現象,或許之后還會爆出更多的操縱丑聞,今天我們將主要梳理已經發現的投行“五宗罪”。
一宗罪:操縱同業拆借利率
2012年,英美監管機構對巴克萊、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幾家操縱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銀行進行了大筆罰款,這幾家銀行被證實通過虛報或者賄賂Libor報價員謀利。
監管機構公布的電子郵件顯示,在2005年到2008年間,有14名巴克萊的Libor衍生品交易員先后257次試圖賄賂利率報價員,操縱Libor以獲得好處。以Libor作為基準利率的金融產品規模龐大,Libor浮動一個點,所帶來的收益變化都是驚人的。
值得注意的是,鑒于交易的跨國性,為了便利操縱各大幣種,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幾家主要銀行的交易員甚至形成一個小團體對包括美元、歐元、日元等的Libor進行了操縱。
而且在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金融危機爆發期間,幾家主要的Libor報價銀行紛紛通過低報利率來制造銀行財務狀況良好的假象,甚至不惜扭曲市場的資金定價,據野村證券統計,花旗銀行低報Libor的幅度甚至超過46%。
第二宗:希臘債務危機
希臘債務危機被認為是投行唯利是圖的另一個典型。在這個故事中,投行的代表是高盛,但據媒體報道,參與此交易的有15家銀行,高盛只是其一。
據境外媒體報道,希臘為瞞報赤字水平以滿足加入歐元區的標準,與以高盛為代表的多家銀行簽訂貨幣掉期交易,通過有選擇性地使用歷史匯率以及延期支付等手段幫助希臘瞞天過海,同時通過掉期獲取巨額收益。
但這遠非故事的全部。在希臘債務危機苗頭初現的時候,首先對希臘國債開始發難的便是這些原本幫希臘瞞天過海的銀行家。
“當前市面上高聲唱空歐元的并非那些恐慌的散戶,而正是一些金融機構。它們完全可以率先大舉賣空希臘國債和歐元,然后煽動炒作希臘財政的嚴重程度,‘四兩撥千斤’地影響債市和匯市,從而坐收漁人之利!钡聡偫砟藸柧凸粚@些“倒爺”進行指責。
第三宗:操縱國際原油價格
今天的國際原油價格已經不再由傳統的真實供求關系決定,而是由幾家主要的美英金融機構控制的設計精巧的金融市場系統決定。
2008年12月18日,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每天減少原油產量220萬桶,但紐約商品交易所1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卻報以8%的暴跌,收于每桶40.06美元。雖然金融危機對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費國美國金融業造成重創,但當時美國經濟僅出現輕微衰退,原油需求并沒有大幅下降,而國際油價已重跌超過70%,可見國際原油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投機機構力量之強大。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和摩根大通為代表的金融大鱷在國際原油市場已達到呼風喚雨的程度,經濟學的供求法則不再適用于國際原油價格的決定。
第四宗:操縱股價
2003年,花旗銀行被日本證券監管當局指控在日本的合資投資銀行日興所羅門美邦盤中以較低價格買進股票,然后在收盤前最后幾分鐘內通過大筆買盤推高收盤價,以從中漁利,損害了日本股民的利益。
2008年,高盛也曾被指責故意散布負面假消息的“流言”對貝爾斯登與雷曼兄弟的股價操縱, 致使兩家銀行的股價連續暴跌,最終雙雙破產。在2009年,高盛又被指責涉嫌違規操縱百度的股價,將百度股價在2006年2月打壓至51美元的低位。
第五宗:操縱美國電價
或許上述種種,市場已經見怪不怪,但你或許想不到,投行的交易員甚至會對電價進行操縱。
本周二,美國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FERC)將向德銀的一家附屬企業施以150萬美元的罰金。原因是美國聯邦政府當局在調查中發現,德意志銀行能源交易部門的職員在2010年實施了一個騙局,安排電力流入和流出加州市場,這造成該市場電力擁堵的假象,從而使得德銀能夠獲取資金來修復這一問題。
調查人員表示,正是德意志銀行旗下的這家能源交易業務部門對市場的操縱,導致了加利福尼亞州在十年前出現了能源危機。
其他被確認參與市場操縱的銀行包括巴克萊銀行、摩根大通。巴克萊涉嫌操縱現貨電力市場,以便從衍生品市場的相關倉位中謀利。另外,摩根大通涉嫌操控加州和中西部的電力市場價格。摩根大通的大宗商品部門不單擁有電廠,還擁有一些電廠的電力所有權。在加州和一些中西部州的電力批發市場上,摩根大通通過競價策略得到了“夸大的”或者“過多的”付款金額。
投行醉心于追求利潤,首先想著自己賺錢。同時投行業也盛行賭博文化,賭注則是大眾利益。投行的“五宗罪”表明投行業應該反思,樹立正確的文化和倫理,金融業的本質是服務業,這種“工具性”不應“異化”為目的本身。
推薦閱讀
羽絨服、圍巾、牛仔褲、運動鞋,走在大街上“不顯山,不露水”。這就是天鴿集團的CEO傅政軍,一身屌絲打扮,在過去的幾年里,外界很少知道這位悶頭賺錢的創業者,和他的在線社交視頻公司天鴿集團。 但隨著YY成功登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投行“五宗罪”:波動差價自然收益的背后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30128/25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