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開播后的兩周之內,浙江衛視就收回了成本。從最初的每15秒15萬元,到現在的每15秒36萬元廣告費,以及同時段全國收視冠軍的持續保持,《中國好聲音》儼然成了一臺賺錢的機器。
雖說它的成功是站在了其原版——荷蘭《The Voice》這一巨人的肩膀上,但兩者在賺錢的模式上卻不盡相同。《第一財經日報》總結了《中國好聲音》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之處跟商業效應之間的關系。
制作單位參與廣告分成
制作團隊燦星制作真正實現制播分離,而且與播出平臺浙江衛視達成協議,如果節目收視率達到一定標準,將由雙方共同參與廣告的分成。
而因為燦星制作承擔了所有的版權費,如果節目達不到規定的收視標準,他們還將單方面擔負廣告商的損失。
利潤與風險雙重刺激下,逼著燦星制作不惜成本與投入打造最好的產品。
打造全產業鏈
《中國好聲音》還把明星導師當成了打造產業鏈的合作伙伴,吸引明星們長期共同投入。
在引入原版《The Voice》的其他國家中,節目結束于那一季冠軍的產生,除了節目本身的衍生品或是線上歌曲的繼續銷售之外,歌手簽約、演唱會、唱片發售等獲利環節都與節目的制作方沒有任何關系。
但燦星制作把選手簽約以及簽約之后的商業演出等項目都收歸自己所有,并跟明星導師們合作,開發音樂學院、演唱會、音樂劇、線下演出等在內的全產業鏈。
八大品牌策略
支撐《中國好聲音》吸引眼球的品牌策略有哪些?品牌策劃人鄒凌遠總結:
迎合需求:一反選秀節目的“惡俗、毒舌、冷酷、拜金、富二代、造假”等賣點,給觀眾提供新穎的節目形式和更貼近生活、樸實無華的感動。
定位準確:不以貌取人,只用聲音打動人,而明星導師們選取學員的標準也一律以“好聲音”為評判。這樣的定位,簡單,可操作。
標準高:節目經驗來自歐美原版節目的成功運作。而浙江衛視和燦星制作在本土化運營方面、幕后陣容上也力求高標準。
引起共鳴:以故事塑造不同的歌手個體,激起受眾的共鳴。
體驗式互動營銷:“整個過程等于是向觀眾展示體驗一次產品使用的過程。這樣的節目能夠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鄒凌遠說。
名人效應: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組成了《中國好聲音》的首個導師團,一播出又吸引了姚晨、李玟、馮小剛等名人的微博傳播。
公關炒作:多層次的網絡口碑打造,大范圍公關炒作。甚至,一些質疑聲可能都是節目組事先安排好的。
有效利用新媒體:節目組不僅開通了官方微博、嘉賓微博,還有歌手微博,外加微博軟文和活動的配合,充分調動了網友參與,形成社會議題。
推薦閱讀
昨天,新浪公司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新浪微博廣告營收超過1000萬美元。這是新浪微博上線三周年來,首次對外公布社交廣告收入。 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新浪整體收入為1.316億美元,其中廣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好聲音》怎樣做商業模式的本土化創新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20817/8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