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外資創投的“兩頭夾擊”,還得先回顧一下外資創投的“兩頭在外”。
“兩頭在外”是十幾年來外資創投在國內運作模式的形象說法。其時,由于國內相關法規制度所限,以及國內資本市場尚不發達,外資創投在中國運作都是采取“募資在境外(在海外募美元資本),退出在境外(所投資企業赴海外上市實現退出)”的模式。同時,其被投資公司雖然運營實體在國內,被投資和上市的主體卻在境外。
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外資創投“兩頭在外”的模式,把中國企業的投資及上市退出,“外包”給了國外的創投同行及華爾街,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發展道路。在該模式下,外資創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創投產業的發展,一直由外資創投引領,本土創投進行學習、模仿及超越。外資創投對于中國高科技、新經濟產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8年之前,中國的創投產業,境外資金投資約占每年投資總金額的70%。
從2005年開始,隨著外管局75號文、106號文,商務部10號文等一系列新規定的頒布,國內的政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資創投投資國內企業并進行境外重組上市的模式變得非常耗時和艱難。與此同時,國內資本市場環境也在漸漸好轉,直接以人民幣基金投資本土企業,被投企業國內上市退出成為新的潮流,外資創投“兩頭在外”的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戰。
在時局變化中,外資創投也在努力“上岸”,開始在境內募集人民幣基金,在境內投資項目,并爭取被投企業在境內上市退出。然而,“上岸”的過程并不那么容易。
一方面,國內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市場整體來說并不成熟,相當部分的LP對投資還是抱以“短平快”的心態,對收益回報也有很高的期望。前不久,清科研究中心針對市場上超過百位LP發起了一次調研,調研內容包括LP對2012年全年市場整體趨勢的判斷、LP投資偏好以及對基金運營和管理預期等。調查中,絕大多數LP希望回報期在5年之內,其中45.7%的LP最期望投資回收期為1~3年,有41.7%的LP最希望投資期在3~5年,僅有10%的LP期望投資回收期在5年以上。因為LP的短期偏好,境內LP基金的存續期往往僅有海外基金(一般10+2)的一半,大都為5到7年。
另一方面,與LP希望盡快收回投資相矛盾的是,所投資企業在國內的上市退出卻歷時漫長。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門檻頗高,均要求企業持續經營3年以上,中小板還要求公司最近3年盈利,創業板亦對業績有一定的要求。在這樣的上市門檻面前,外資創投此前投資早期企業的經驗幾乎難以奏效,轉而要尋找相對成熟的企業。并且企業上市之后,創投機構仍要面臨一到三年的鎖定期。
在此“兩頭夾擊”下,外資創投雖然也在積極募集人民幣基金,但總體來說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根據證監會公開信息,截至6月14日,共計704家企排隊IPO。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在704家排隊企業中,有VC/PE背景的企業達到287家,在287家VC/PE背景企業背后,共有299家VC/PE投資機構現身,其中九鼎投資、達晨創投、深創投、金石投資、君聯資本、東方富海等投資機構參股企業數量處于領先地位。在上述這幾家領先機構中,除了君聯資本,其他均為完全本土的人民幣基金。當然這一現象也反映了外資創投的“后發劣勢”,進行人民幣基金的經營也才兩三年的時間,在境內的項目庫尚待積累。
此外,根據該排隊企業名單,ChinaVenture還進行了投資周期統計。以機構首次投資時間至2012年6月14日為止進行統計,創投機構的平均投資周期為32個月。如果粗略地加上排隊時間和上市鎖定期(以最短的1年計算),則投資到退出,在一切順利的狀況下,至少平均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這與上述的LP期望回報期確實相去甚遠。
當然,外資創投“上岸”也不是一無所獲,其設立的人民幣基金也逐漸步入正軌。在已披露的排隊上市名單中,光環新網、蒙草抗旱背后的紅杉中國、云南鴻翔一心堂背后的君聯資本及弘毅、博騰制藥及上海來伊份背后的德同資本、慈銘體檢背后的鼎暉投資,均是外資創投以旗下人民幣基金持股。但是,與此前的“兩頭在外”的風光年代相比,外資創投在“上岸”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兩頭夾擊”的本土困境,顯然需要更長的適應和調整期。
推薦閱讀
近日,全球知名財經雜志《財富》(中文版)公布了2011年度的中國商人評選結果——優酷CEO古永鏘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商人,雜志以2012年第一期封面報道的形式展現對古永鏘的專訪。這顯示了《財富》雜志對于古永鏘及優酷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外資創投“上岸”遭遇“兩頭夾擊”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20730/7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