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部委高調出細則為何民資心動難行動
繼各部委密集出臺民資新36條細則后,6月6日,國家稅務總局梳理了六大類33項涉及民間投資的優惠政策,編制發布《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稅收政策》,以利于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從而促進民間投資發展。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向南都記者表示,上述動作不管主動還是被動,至少表明了中央的決心、判斷和趨勢,即加大民間投資對中國下一步發展十分重要,不僅關系當前穩增長,更關乎經濟全局。預計未來兩到三年,民資在新增投資中至少有50%- 60%的占比空間,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但在當前經濟下行、前景不明的時候,國資畏縮不前,民資也心中忐忑。要使民資真正釋放,“現在不能只是喊口號,而是到了必須著力解決政策環境、制度設計的時候,到了打破壟斷的時候!”遲福林說。
國稅總局明確33項優惠政策
6月6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消息稱,該部門通過對現行稅收政策進行匯總,梳理出了六大類33項涉及民間投資的優惠政策,編制成《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稅收政策》,以利于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從而促進民間投資發展。
國家稅務總局表示,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涉及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房產稅、進口關稅等多個稅種。其中,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的稅收政策9項;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領域的稅收政策1項;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的稅收政策11項;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的稅收政策4項;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商貿流通領域的稅收政策1項;推動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的稅收政策7項。
“除稅收外,有些企業還有多達200多項的收費項目,這部分稅收給企業造成很大負擔,稅收優惠能直接減輕企業負擔,利于民間資本發展。”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陳乃醒表示。
近日,多部委已搶時密集出臺文件鼓勵民間投資。5月25日國資委提出民間投資主體可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證監會發文鼓勵民間資本參股證券期貨經營機構。26日銀監會明確民間資本投資銀行業范圍及對象不設限。此外,衛生部提出社會資本可自主申辦醫療機構;鐵道部、交通部也出臺了相關政策。
改變投資結構是關鍵
此前,我國民間投資扎堆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但近年來制造業遭遇金融危機,房地產業遭遇調控,上述新領域的放開,無疑為民間投資打開了新路子。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認為,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國資等領域,一方面有利于在相關市場引入競爭,改善企業治理結構,提升企業活力和行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將資本引入實業,在減少可能存在的資本泡沫的同時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水平。
“我國下階段的快速發展,取決于改變投資結構、優化投資來源,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釋放民資活力。我國要調整經濟機構,取決于拉動內需、促進消費,關鍵也在于民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我國居民存款高達30多萬億,去年一年就新增4萬多億元,但缺少釋放渠道,這是很大的問題。現在就要解決這個渠道問題,這關系全局。”
遲福林強調,“穩增長”重要,但問題在于投資結構要改變。而要改變目前的投資結構,同時擴大投資,國有資本遠遠不夠,因此未來民營投資的空間相當大。遲福林預計,在未來新增投資中,民資至少有50%-60%的占比空間。在各類投資結構中,民間資本的占比會逐步加大,未來兩三年會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現在各部委密集出臺文件,不管主動還是被動,至少表明了中央的一種決心、判斷和趨勢,即加大民間資本投資、釋放活力,對中國下一步發展十分重要。”遲福林表示,“可望未來一到兩年,民資的發展應進入新的春天,迎來好的環境、新的階段。”
“圈內圈外”的忐忑
不過,政策出臺容易,對于能否落地,乃至投資風險,民資心中忐忑。
民營企業家、廣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李思聰向南都記者表示,受經濟下行及金融環境影響,今年民間投資的熱情不高。“當金融政策不明朗時,民間資本對投資的前景也擔心。”李思聰說,民資也在觀望,對未來的市場、未來的國家政經走勢也在觀察。
“順勢而為的事,大家都會去做;但如果國家投資都減少了,對未來又沒有明確看法和判斷時,民資也會擔心風險。”李思聰認為,國家出臺文件的初衷應該是為了穩增長,希望讓民營經濟去做一些事,但民資也會算賬,能否達到效果,仍值得商榷。
此外,李思聰表示,最新出臺的政策調子定得很高,但操作落實恐怕有些困難。例如雖然鼓勵民資參與銀行業金融機構,但只能是參股,不能控股,沒有話語權,可能會影響民資的積極性。
“像孫悟空一樣畫個圈,鼓勵你在圈內發展,超出圈子,威脅到國資利益,就不行了。”曾參與多個涉及民資與國資糾紛案件的云南震序律師事務所主任馬軍此前向南都記者表示,“這是我們一些政府部門對待民資的心態,對民資的發展限制很大。”
對此,遲福林認為,現在不只是喊口號,而是到了必須著力解決政策環境、制度設計的時候,到了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到了打破壟斷的時候。
遲福林表示,在出臺政策的前提下,要使民資真正釋放出來,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首先,國有資本戰略調整要到位,該退出要退出。國有資本應以公益性領域為目標,在一般競爭領域的比重應降低,增加在公益性領域,比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比重。同時,即使在公益性領域,比如教育、醫療等,也要創造公正公平的環境,更多利用市場辦法,引進民資;第二,市場化改革到了關鍵期,壟斷行業必須打破;第三,政府職能要轉變,要切實轉變思維,對民資公平對待并積極服務。“上述幾點做不好,吸引民資恐怕很難到位。”遲福林說,“必須切實改善實際環境,給予民資信心。”
推薦閱讀
6月5日,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董事長盧志強和俄羅斯北高加索度假村公司董事會主席阿爾邁德·彼拉羅夫在北京簽署了一份總投資約30億美元的意向協議書。據悉,該投資意向書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和外交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稅總局梳理33項民資優惠政策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20610/6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