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網易副總編輯張銳下定決心辭職創業,他打算在移動互聯網產業中搏一把。但具體做什么產品卻成了難題。張銳采取了排除法,第一堅決不做游戲,第二堅決不做社交,第三不做基礎工具類應用—這三類都是移動互聯網熱門創業領域,某個流行的應用動輒估值上億元,但失敗者眾多。
選來選去,張銳最后決定從醫療健康入手。這是冷門方向,但他認為自己創辦的移動平臺應用春雨掌上醫生的生存空間是中國供需不平衡的醫療市場,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這一市場空間會進一步放大。
“想象一下,一個人感到頭疼或者腰疼的時候,會選擇去醫院還是其他辦法?”張銳對《環球企業家》說:“人們出現輕微的病痛時很少會去醫院”。他解釋說,按照醫學常理,人們的病痛分1至10,大多數人在1至7級病痛時,很少去醫院就診,只有在7至10級才會看醫生。而春雨掌上醫生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人們1至7級的病痛—這大都是人們相對瑣碎的小的病患需求。
在互聯網中,已有一些醫療主題的網站,很多人也會在百度知道以及一些論壇中求助醫療信息。不過,在張銳看來,網絡中關于醫療的數據,一方面它們是非機構化的,要想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找到針對性的信息與指引十分困難;另一方面是非專業性的,甚至可能只是某些網友一腔熱忱的經驗認識。
解決“看病難”,也是“春雨”的目標之一。張銳介紹說,因為自己祖父與父親都是醫生的緣故,他對醫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著更深的認識:醫生的確很忙—醫生一上午要看30個病人,每天都有人在醫院排隊。一個職業醫生,一周被切割為14個半天,其中有2個半天要看門診,3個半天要巡視病房,這些時間段的確很忙;但其他時間可能是做科研和出席各種研討會,這時候醫生并非外界想象得那樣忙得不可開交。這些醫生零碎的空閑時間,可以通過一個方便的平臺解決病人不緊急的問題。
移動診療
有了市場供需矛盾的認識之后,張銳與網易一同出來的合伙人開始琢磨起這款最終命名為“春雨掌上醫生”的產品。這款產品分為用戶健康自查與向醫生問診兩個部分。
在用戶健康自查模塊是以三維立體的機器人形象頁面,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病痛部位點擊機器人相應的部位,點擊之后,后臺程序會帶你進入相應的癥狀欄目,選定相應癥狀之后,便會進入下一個欄目—具體病癥中去了解其概述、癥狀、檢查、分科以及治療方式等欄目,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后臺程序會識別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提供附近就診的醫院或藥店,甚至還有附近相應科室的醫生信息。
張銳分析說,其實用戶健康自查這個模塊,相對比較簡單,這只是將互聯網上非結構性、非專業的病患資料進行結構化的專業整理。通過有經驗的醫生資源將人們所能遇到的病例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春雨掌上醫生更多的只是扮演著數據梳理的角色。
真正復雜,同時也更有效果的,還是“春雨”為用戶提供的“咨詢醫生”模塊。這個模塊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將醫生自有的閑置時間利用起來,面向全國各地的患者。
“咨詢醫生”模塊的基礎是,“春雨”必須拉來足夠多的好醫生,并且鼓勵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回答病人的咨詢問題。張銳告訴我們,他的團隊花了4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拉來了4000多位醫生入駐“春雨”,讓這4000名醫生成為最初的“種子醫生”。
“春雨”以補貼的形式,用最直接的經濟利益,驅動和鼓勵這些“種子醫生”回答患者問題,一個問題給醫生人民幣6塊錢。獲得這批種子醫生之后,張銳也進一步采取了醫生相互推薦的制度,通過這批“種子醫生”吸引來更多的醫生朋友過來。
根據介紹,由于用戶數龐大,用戶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問題,目前“春雨”平臺只開放了1500個問題,平均每天有1300多個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答復。不過,隨著用戶數繼續擴大,張銳也面臨著新的問題:一方面醫生數量依舊有限,而另一方面,如果繼續補貼,“春雨”的成本還將增加,并且這種慣性會把“春雨”嬗變成“網上醫院”。無論是出于成本,抑或是出于政策風險,這種模式始終難以為繼。
為此,張銳給“春雨”提出了新的規劃與定位:讓醫患雙方在“春雨”的平臺上,自行定價問診—或是患者提出一個問題,并開出相應的價格,由有時間的醫生們選則,或是由醫生開出報價,患者向他提出問診。
按照張銳的設想,“春雨”的未來,更像是一個健康服務的“淘寶平臺”,或健康問診的拍賣市場。這一平臺最基礎的條件便是移動互聯的發展,通過智能手機和互聯網,醫生的閑暇時間有了充分的利用,而用戶亦可以足不出戶,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看病。張銳告訴我們,在“春雨”的平臺上,有一名協和的醫生,他每天都是在下午6點至8點之間回答病人問題,“因為這時候是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這就是典型的移動互聯應用場景。
病狀自查與咨詢醫生兩個模塊之下,是疾病庫、健康播報與個人中心。疾病庫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旨在為關注健康的用戶提供一個疾病詞典,而健康播報則是提高用戶活躍度的一個重要產品—即便用戶在健康的狀態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設定,訂閱一些健康養生方面的新聞和資訊。張銳介紹說,個人中心是一個增加用戶黏性的設置,也是“春雨”未來最重要的一個基礎。通俗的說,它是病人的電子病歷,將為注冊用戶提供包括疾病、醫生、醫院、用藥等信息在內的個人健康檔案。
創業前,張銳曾問過做醫生的父親一個問題,“你們醫院有多少醫生?最多有多少病人?”,父親答到:“180多個醫生,1000多病人。”
張銳想了想,自豪地告訴父親,他可以做一個有1萬醫生,容納10萬個病患者的醫院。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對父親的許諾。但“春雨”這個超級醫院顯然還能擴張到更多的手機、平板電腦之上。
推薦閱讀
“資本橋接”洞穿“機制墻壁” “云計算公司正在招人,我想去試試。”這幾天,在北京上班的電信公司大客戶經理成先生開始忙著準備履歷材料:“云計算是很熱的領域,前景看好,公司機制會脫離目前電信大體制獨立運作,>>>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張銳的超級醫院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20610/6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