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開幕式上,溫家寶總理指出,要深入推進服務領域各項改革,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進入的服務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
這對內容生動而豐富的服務業來說,無疑是個巨大利好。據估計,未來年逾20萬億產值的服務業有望向民資全面開放。如果這個表態能夠積極落地的話,那么文化、運輸、旅游等一些傳統服務業行業,以及資本密集型的通信、金融、信息服務等領域都將會有社會資本的新鮮血液注入。不過,在政府保增長的大背景之下,如果想要令這樣的機遇落到實處,依然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與轉型力度。
5月23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會議要求,著力擴大內需,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抓緊落實擴大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范圍;推進“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按期實施,啟動重大項目和梳理在建續建項目;穩定和完善出口政策,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緊接著,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江蘇考察時也強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最大的潛力在內需。要進一步健全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
對于投資與出口這兩駕馬車的重新強調,至少說明了此前非常強調的它們與此前頻頻強調的消費這駕馬車同等重要,這是基于保增長的目標。消費提振這個漫長的過程,可能將會被置于一個漫長的時段里。目前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工程領域包括鐵路、節能環保、農村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教育衛生、信息化等。
2008年的經濟刺激,主要是通過地方政府和國企來進行大規模投資,這客觀上產生了國資的進一步壯大,很多民資在隨后的歲月里步履維艱。此前轉型的過程因此而中斷,在穩增長的政策目標之下,轉型又重新啟動,盡管對于國企們的改革還未大步向前,但是對于民企和社會資本,不斷出臺了一系列利于它們的政策,包括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以及新的非公36條,還有此次溫總理對社會資本的明確表態。有了這一系列對民資的支持,可以預見,現時零星啟動的刺激,與上一輪的財政和金融大規模刺激會有不同,并且,也應該是不同的,我們的社會也無法再次承擔一次國進民退帶來的負效應。假如以此飲鴆止渴的循環往復,那么轉型始終只能留在紙面,而且經濟的不可持續最終會讓我們看到不希望看到的后果。
社會資本的機遇
坦率地說,現在政府鼓勵民間投資參與鐵路、市政、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建設,是值得肯定的方向,但是,對于國企的改革也應該有實質性的推進。民企與國企處于同一市場,但是又面臨不平等的市場競爭處境,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不僅如此,大量小型微型的民間企業,才是經濟真正的活力之源。它們自身的成本約束是相當嚴厲的,不會像國企那樣一直肆無忌憚地浸淫在“父愛主義”之下而制造爛賬;它們用人招人的機制也是最為公平的,不會像國企央企那樣有諸多的裙帶關系或是職位代際遺傳;它們是市場經濟中最為活躍和良性的競爭者,不會像國企那樣不斷虧損還能巍然不動;它們是最實際的解決就業和稅收的社會貢獻者,而不像國企那樣社會分紅一直停留在口頭。
配合支持民企以及向社會資本開放,最需要做的事就是進一步大力度的打破國企壟斷,首先可以實施的就是已經拉開序幕的事業單位改革,將經營性質的事業單位推向市場,令它們與民企處于同等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那些承擔了部分政府公共服務功能的事業單位,可以定位為公共服務機構,剝離行政身份,由政府向它們采購服務。鐵路、市政、能源等領域都可以不斷鼓勵社會資本有序進入。教育與醫療領域,需要在教改和醫改有進展的前提下逐步推進。
在社會資本不斷進入諸多領域的過程中,也需要防止尋租與各種裙帶關系的泛濫,所以,政府本身的轉型也需要實現,需要轉向服務型政府,取消各種不合理的審批,政府要真正實現裁判員的身份,完全退出市場經營領域。只有規范了審批和監管,建立健全各種監督機制,在社會資本不斷進入各領域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規范化。
經濟轉型的進程一旦被打斷,那么人們將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甚至代價,經濟硬著陸是各方都難以承受之重,只有現在切切實實地支持民企的發展,不斷打破壟斷,進一步推進政府自身改革,經濟軟著陸和轉型才有可能成功。
推薦閱讀
在中國證券市場監管上,政府力量幾乎無處不在,但監管成績卻一直遭人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社會資本的機遇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20602/6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