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浩
昨天,第二個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在廣州啟動。貧困是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消除貧困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東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從來未放松過與貧困的斗爭,歷屆廣東省委、省政府采取了“智力扶貧”、“對口扶貧”、“行業扶貧”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然而,扶貧開發依然是廣東最難啃的骨頭之一。至2007年,廣東依然有年人均純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316.5萬人。有專家指出,廣東經過20多年大規模有組織的開發式扶貧,反貧困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以前,廣東的區域性貧困問題極為突出,反貧困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直接對象不是貧困人口,而是貧困地區(貧困縣),需要政府在區域上、全局上給予統籌推進,這時,“政府主導”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啟動扶貧戰略20多年后的今天,絕對貧困人口已很少了,相對貧困人口的分布則由集中轉向相對分散,扶貧的主要對象由貧困縣向貧困鄉村乃至貧困戶轉型。而扶貧到村到戶,呼喚著社會力量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廣東扶貧濟困日”等廣東扶貧新模式由此應運而生。
“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開展一年多來,有關部門組織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扶貧濟困活動,建立了一個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表達平臺,解決了捐款難、善款監督難、詐捐現象頻發等一系列的問題,有效地調動社會各方面為扶貧開發獻計出力,形成扶貧開發社會化新局面。在今年“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的“一元捐”中,有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積極參與。一位省領導表示,這其實是播下了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種子,慈善的理念一旦在這些祖國的花朵中播下,今后他們步入社會,將成為一股強大的扶貧濟困力量。
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列為廣東省“十二五”時期的核心目標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調動社會力量廣泛深入參與反貧困攻堅戰,具有全局性的意義。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開展“扶貧濟困日”活動,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濟困,不僅是幫助貧困群眾經濟上脫貧的需要,更是培育企業家社會責任的需要,也是傳遞愛心、構建和諧、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其政治、社會意義要遠遠大于經濟意義。
推薦閱讀
近年內地城市樓價不斷高升,除了因為有大量人口流入外,更因為有大量資金流入。樓價所反映的,已不是用家的負擔能力,而是反映外來資金的投資偏好。自從中央推行限制外來投資者買樓的政策以來,內地樓價已失去了一項>>>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10701/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