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散發著濃重凱恩斯主義味道的流動性盛宴,讓中國經濟數月內觸底回升。眼下,這場信貸泡沫大戲可能即將謝幕。中國或將正式進入周期性和結構性的雙重調整階段,政府調控之手無法阻擋這一進程,除非中國經濟再度復制2008年底的故事。
但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就被惡性通脹和資產泡沫深度糾纏,決策者應該難有那時的勇氣,再來一次撒錢式經濟繁榮。除非,他們真打算讓中國的通脹和泡沫化完全失控。
過去兩年,尤其是2009年經濟迅速回升之初,新增貸款動輒就是8000億到1萬億,中國經濟呈現出了空前的繁榮跡象。在繁榮時期,很少有人會擔憂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會帶來今日的惡果。
可以說,今日的“滯脹”風險,早在數年前就已經注定。那兩年,各種經濟論壇、財經峰會被“二次探底”、復蘇不穩定等議題淹沒,呼吁及早將貨幣環境正常化的觀點,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別有用心”。直到去年下半年,緊縮調控政策才真正進入主流視野。
可是,一切來得太慢,緊縮誠意不足。雖然有連續十幾次的提升準備金率,但這不過是事倍功半之舉,不但沒能遏制貨幣投放的繼續擴張,反而讓中小企業融資更為艱難,倒閉潮席卷各地。現在,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1.5%,由此帶來銀行間市場、貨幣市場等領域的流動性緊張,相關利率躥升,同時民營企業普遍遭遇資金鏈危機,從上到下,對政策超調風險一片擔心。
可最新的廣義貨幣仍在以15%以上的速度飆漲,新增貸款依然維持高位,距離事實上的貨幣緊縮仍很遠。真的難以想象,在高達76萬億的廣義貨幣、每月五六千億的新增貸款的環境之下,怎么會出現流動性緊張的怪現象?
問題的關鍵在于寬松的貨幣投放量,多數流向了國有部門和地方政府,加上存款準備金率的不斷上揚,本就對中小企業惜貸如命的國有銀行大佬們,就更加不會放款給中小企業。這也帶動了民間利率的上升,中小企業就只能在惡劣的金融環境之中,茍延殘喘。
所以,中國貨幣政策的核心,已經不再是啟動“印鈔機”,繼續擴張基礎貨幣的規模,更不是繼續貫徹“貨幣刺激經濟”的固有模式,最根本的應該是,將現有的貨幣流動性,合理地分配到真正需要資金的經濟主體當中。無視民營企業資金緊張,只管國企和地方政府肆意揮霍,最終帶來的只能是經濟增長效率的低下,以及即將到來的實業危機。
或許,美國經濟危機的教訓,距離我們過于遙遠,中國20世紀40年代的法幣危機,早已是陳年舊事,但至少,在剛剛過去的這兩年里,中國經濟矛盾的體系性爆發的歷史,值得引以為鑒。
在年年貨幣急速膨脹、體制性改革停滯的局面下,由政策部門導演的中國信貸、投資與房價的三大泡沫恣意生長,成為可能引爆經濟“硬著陸”的導火線。甚至可以說,中國正在豪賭三大泡沫永不破滅,寄希望于信貸躍進而不通脹、投資主導而不過熱、房價高漲而不泡沫,以永久維持目前的經濟穩定。可這樣的豪賭,只能是一場難長的春夢。
而如果政策試圖扭轉目前的狀況,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并且在貨幣嗎啡刺激之后的很短時期內,再度引發一場更大的危機。從本輪貨幣刺激到通脹、泡沫高漲,歷時兩年左右,下一次可能就用不了這么久。到時怎么辦?難不成繼續重復“泡沫救泡沫”的伎倆。
最好的策略,其實就是接受已經犯錯的事實,打擊通脹和房價泡沫,逼迫經濟實現轉型,改善結構性的經濟低效,縱使這意味著“硬著陸”,也在所不惜。反言之,假如年底或者明年初政策逆轉,國有部門重新大擴張,房地產市場又一次借力膨脹,縱使這能讓中國經濟重回兩位數增長區間,實現所謂的“軟著陸”,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也許,“硬著陸”即將來臨。讓我們稍微對市場相信一點。放棄對民營實業資本的擠壓,他們的邊緣化只能助推資產泡沫和惡性通脹。讓“民”進以利潤空間,“國”退以實業復興。否則,中國經濟只能在危機到來之后,再度訴諸于國有部門和房地產業的無度擴張,而不是效率的提升。
與其豪賭泡沫式的經濟增長,飲鴆止渴般地“軟著陸”,還不如來一場痛快的“硬著陸”。沒有忍受陣痛的大勇氣,只有十多年的口號式經濟轉型,只怕這種紙面繁榮,最終會以大崩潰作結。從這個角度說,實現經濟轉型是中國最好的著陸,是“軟”是“硬”沒那么重要。
推薦閱讀
周虎城 從7月1日起,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進口關稅將大幅下調,其中柴油更將以零關稅進口。此外,從上次國內上調油價的4月7日至今,國際油價已暴跌約20美元/桶,然而,雙重利好之下,國內油價巍然不動,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不如來一場痛快的“硬著陸”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10629/9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