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第六代掌門人來到中國,在某電視臺做了一些訪談。有人問羅斯柴爾德家族會怎么進入中國經濟,并像過去掌控某些歐洲國家經濟命脈那樣,控制當前中國經濟。不論這種提問是否有禮,我的解讀是,“陰謀論”在中國很有市場。這種陰謀論的流行,使不少人都相信中國正面臨著來自西方的暗算,并時刻處于國家危機中。
于是,大家對西方的陰謀抱有很高的警惕性。與其認為中西方的博弈是正常制度的運轉,還不如深究西方背后陰謀的運轉。然而,事實是,美國之所以到今天還能控制經濟秩序,并成為世界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還是長期以來的陽謀勝過陰謀。
應該說,“陰謀論”的真正流行是在2008年之后。但追溯起來,為什么1987年和1998年兩輪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都沒有流行“金融陰謀論”或“國家陰謀論”呢?這主要是前兩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不嚴重,而且大家對中國發展也抱有強烈的期待。民族有自信,與此同時相信西方資本主義的衰朽,這種雙重滿足使當時的“陰謀論”并沒有在中國流行。
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對中國造成沖擊。和1987年相比,我們有了大踏步“后退”,開始認識到金融危機并不是只存在于西方。當中國經濟越來越開放時,金融危機從西方“沖”入了中國的經濟圈,而且影響到中國政府的經濟決策,與我們的相關性越來越高了。于是,國際金融經濟秩序應該怎么建構,成了我們自己的問題。
此后,中國開始訴諸于對國際金融貨幣體制的改革,與此同時,國際金融經濟集團以金融經濟改革導師面目適時出現在中國經濟生活中,于是“國家陰謀論”逐漸開始盛行。
這其中的基本邏輯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那些勾結起來、瓜分了西方蛋糕的銀行家集團發現中國是一塊肥肉,他們需要在西方以外有自己的代理人。按“陰謀論”的邏輯,中國某些利益集團,與像羅斯柴爾德家族這樣的國際金融集團“臭味相投”。當年,在金本位貨幣體系中,羅斯柴爾德家族是英國人的老師;而南北戰爭時期,美國政府要借錢打仗,又不知道通過發行貨幣來集聚戰爭資源,國際金融集團又成為了美國人的導師。現在,輪到中國了。
對“陰謀論”在這次金融危機后的盛行,我們不能輕視。中國經濟不發達,又要捍衛主權,需要民族主義,所以“陰謀論”才能順暢地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它的盛行是人們對現代經濟、社會、政治生活持有偏狹態度的結果,這種不健康心態對中國未來發展將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以弱者認知產生兩種國家理念:對強國時代的懷舊和對成為未來強國的期待。過去的強者和未來的強者的期待,隱含著我們對現世強者的認定。在這樣的認定中,很多改革會無從進行。
其次,我們的社會心理普遍脆弱。我們缺乏獨立的社會文化,我們現在的社會心理之所以對西方滿懷仇恨,民粹主義流行,對金融陰謀和國家陰謀深深銘刻于心,就是這種脆弱心理導致的。
最后,我們的國家危機在于中國的政治經濟能力相對低下。周有光先生最近講到,在強調強國崛起時,我們要認識到在多個方面都是落后的,但這種落后不能被理解成民族無能。中國人在脆弱的社會心理下,常常認為國家在多方面低下就等于民族無能。所以,我們寧肯以探知別人的陰謀來理解別人的強大,也不愿意建構自己的陽謀,在競爭性的國際關系中提升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期待是,我們要塑造國家的陽光心態。民族精神要健康,不要在過去和未來的強者期待中隱瞞真實的國家狀態。民族要致力于發展所有制度化的建構,包括金融制度、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這才是民族的希望。政經制度法制化是健康心態的保證,我們不要到政經制度背后去進行探究。這樣才能使社會心態趨近于正常化,解決改革難題,而不至于通過激發人們的陰暗心理使人們對民族未來發展產生晦暗的心態。
推薦閱讀
百萬富翁這個名號,原來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想象中的富裕程度幾近于富可敵國。囿于貧窮久矣的國人一提到百萬富翁,不免百味俱陳,摻雜了仰慕、艷羨、嫉妒、鄙夷、仇恨等多種情感。可如今一打眼,遍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人心態要遠離“陰謀論”干擾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10627/8882.html